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里,有一个“2008年产”的足球机器人原型机,这是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团队当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的作品。
没人能想到,看似简陋的金属骨架,却孕育出后来惊艳世界的“绝影”四足机器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朱秋国表示打比赛是“真实问题驱动”的过程,比任何教辅书都更激发创造力。
致力于机器人研究20余年,朱秋国的梦想,就源于他在求学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每一次积累的经验,都成为朱秋国创业路上的垫脚石。
深圳太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XREAL)创始人徐驰在大三时,就和同为竺可桢学院电气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同学组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竞赛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考验协调、调研等综合能力,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那次比赛后,也让徐驰“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方案”的目标更加清晰。
2017年,结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徐驰聚焦AR设备研发创立XREAL,连续四年稳居全球AR市场份额第一,不久前还“牵手”谷歌,拟联合推出一款搭载AI功能的AR眼镜。
一位曾参与上千个浙大创业项目的创投人感慨,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创新已经混入浙大师生的血液,激情与活力无处不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竞赛舞台上大放光彩,对学校而言,如何帮助学生从“赛场”走向社会,也成为新的课题。
为更好地对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浙大于2017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学校自1997年起举办‘蒲公英’大学生创新大赛,探索形成了‘校赛选拔—省赛锤炼—国赛突破’阶梯式培养模式,依托创新育成基地和青创集市等,助力青年学子在交流碰撞中将创新创业创造的新想法和金点子落地转化。”浙大团委副书记陶甄表示。
2023年秋冬学期,《创新创业实践启蒙》通识课正式开课,浙大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是课程主要负责人。“我们邀请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上市校友企业家、社会各界创新创业卓越人士等走进课堂,将他们从市场一线淬炼出的实战经验与前沿趋势洞察带入课堂,旨在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点燃创业激情。”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鲁悦说,这门课不仅让她理解了“创业的逻辑”,更体会到“创新的力量”。
学生创新能力的集中爆发,背后是“赛场—课堂—创业”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搭建覆盖全学科、贯穿培养全周期的竞赛生态,浙大正持续推动育人模式升级,把学生从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
在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中,这也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探索。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