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敢闯会创的创新人才,就要把创新实践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所学、实践活动转化为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与课题组老师一起在国内外开展教学调研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老师周成伟愈发感受到“贯穿式”培养的重要性。
“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周成伟常常思考,如何在“象牙塔”里锻造真才实学。为此,他以大三专业必修课《IT工程伦理和项目管理》为基础,在完成六周的理论教学后,将剩余两周课时设置为开放式讨论,让学生围绕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抛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
光是探讨,周成伟还觉得不过瘾,他用实践教学让理论教育“活”了起来。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导论》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听课,也能自己设计并搭建加法器数字电路。“这种沉浸式的教学环节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创作力。”周成伟说,创新不是被计划的,而是被哺育、引导的。
“把最优、最前沿的资源带给学生。”采访中,不少带队老师透露浙大学生在竞赛中突围的“秘方”。78类学科竞赛项目搭建舞台,28处竞赛基地提供沃土,人工智能等科研训练专项点燃创新火种……如今,浙大构建起了以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在浙大,所有工科专业还设置了“创新实践学分”,参加学科竞赛的团队可直接加学分,这也是争取奖学金的“硬杠杠”。
陈科霖正在电气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大三那年他在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也在当年获得学校创新创业标兵荣誉称号。“学院为各专业、各年级均开设了丰富的实践课程,如同一张‘科研菜单’,学生可根据兴趣与发展方向自主‘点单’”。陈科霖的想象力和探索力,就在一堂堂实践课中萌芽。
探索不止于此,浙大专门为学生打造了一套科研训练计划(SRTP),不出校门就能带着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申请入驻紫金创业元空间。除了免费的孵化空间,还有创业问诊、大咖分享等一系列专业辅导和资源对接。截至目前,40余位创业导师为300余名入驻的在校生护航,帮助他们把构想付诸现实。
这段时间,“浙大姑娘为杭州地铁装上‘中国脑’”的消息刷屏网络,国产信号系统在杭州地铁6号线实现了准点上线和整线稳定运行。
主人公刘丹丹就是在一次SRTP经历中,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大三那年,我和其他学院的几位同学组队,参加了学校第四期SRTP。”刘丹丹对自己的科研启蒙项目印象深刻,他们当时的选题是“打造多功能钥匙复制机”。
当机器成功运转、钥匙逐渐成型时,她兴奋地发现:“原来自己真的能把图纸变成有用的东西。”那一刻,机械在她眼里不再是抽象的线条,而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专业课程和科研训练之外,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升级。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建有1000平方米可重组竞赛场地,支持校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10多种比赛场景的搭建,还配置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数控铣床等设备,面向新工科的机械工程创新实践平台“考拉工作室”等也相继成立。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