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让我们从论文和实验室里走了出来,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回忆起这场比赛,医学院博士蔡晨曦感触颇深。
蔡晨曦所在的团队,前不久凭借“积木生命——迷你蛋白药物AI模块化设计开创者”项目拿下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金奖。“通俗地说,我们希望运用AI尽快地找到对应的蛋白质,加快药物研发进度。”他解释道。
这类竞赛是“硬骨头”,需要医学、药学、生物学、计算机等不同专业的同学跨界协作。决定参赛后,蔡晨曦组建起一支多学科团队,但将近半年的备赛过程并不顺利。“实验室中的理论数据,要转化成实际项目并不容易。有时候AI设计出的蛋白质,要么实际不存在,要么不能在实验里做出药物反应。”蔡晨曦回忆道,每次遇到问题,大家坚持反复核对,常常对着一堆实验数据熬到后半夜,最终搭建了智能迷你蛋白平台。
除了关注实验数据,大家还得把目光投向完全陌生的商业计划书,让“点子”实现成果落地。“备赛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科研能力,同时拓宽了视野,更学习了如何使项目落地。”蔡晨曦说。
“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学科高度交叉,这和我们的理念相吻合。近年来,医学院打造了多门‘医工信’交叉、‘医文理’兼容课程,这也让同学们在备赛中获得更好的基础。”该项目负责导师、医学院教授张岩说,竞赛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在项目的推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被激发,实现了“以赛促创”的良性循环。
钱飞扬和张景涵来自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他们主持的项目也夺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项目面向城市低空安全监管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开发低空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复杂电磁环境无人机目标的实时精准感知。
“高等数学、编程等看似枯燥的知识,都能在比赛过程中被激活。”回想备赛过程,头一回参加大型竞赛的张景涵笑称“痛并快乐着”,方案时常改到凌晨两三点。
“竞赛是专业课的延伸。”在市场调研、技术迭代等过程中,张景涵发现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查找和解决能力都有了飞速提升。
钱飞扬已是各大赛场的常客,相比结果,他更享受过程。“竞赛项目直面的是市场真问题、真需求,不仅考验专业能力,也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对学术研究启发更大。”
这段时间,钱飞扬正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对此次获奖的项目进行迭代升级,提升智能信号处理系统在各类极端电磁条件下的泛化性与稳定性。
一边是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成长,一边是老师和学校全程为参赛项目搭平台、做后盾,全力护航创新实践。
机械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韩冬意识到,像“国创赛”“互联网+”“挑战杯”等这样的顶级赛事,比拼的不仅是学术技能,还有现场表达能力。今年国创赛前夕,韩冬和其他指导老师一起,专门链接校内外专家,为参赛学生全真模拟答辩环节,包括手势和体态的训练。
每次备战竞赛,浙江大学校团委也会组织系列培训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专家意见论证以及模拟答辩环节,加强参赛项目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学校还会在项目赋能、融资对接、产业推广等方面多点发力,为项目团队注入持续动能、激发创新活力。
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亚军的“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动营销服务产业引领者”项目,基于超60亿次真实对话训练的“太一”大模型,为2000余家头部品牌提供智能服务,覆盖快消、零售、金融等20多个行业。“以创新大赛为纽带,借助学校充分对接项目和资本,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