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人防绣花”转向“智治治本”

2025-10-29 17:39

来源:

油烟扰民是不少社区的老大难问题之一。最近,柯桥区柯桥街道柯亭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化解油烟扰民的做法得到不少人肯定,主要展现的是“人防绣花”的精细温度。但笔者认为,以更长远的视野,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跳出“人跑断腿、事难根治”的传统模式,转向科技赋能的“智治治本”,才能实现“烟火气”与“宜居感”的长久平衡。

不可否认,网格化管理在油烟治理中发挥了“前哨”作用,但这种“人防为主”的模式存在天然局限:一名网格员要负责数百户居民、数十家商户,难以实现全天候监管;油烟排放具有瞬时性、隐蔽性,等网格员接到投诉再上门,往往已无现场证据。靠“脚力”和“嘴力”的传统治理,终究难以形成长效管控。

更关键的是,现有治理链条存在“断点”。在“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后,餐饮商户可快速拿到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但审批部门依据“禁设区域目录”发证后,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综合执法部门的处罚之间,常存在信息壁垒,形成“审批不管监管、监管难‘联’执法”的真空地带。

面对这些难题,“智治”是很好的破解点。第一步就是给油烟装上“电子眼”,在净化器后端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接入餐饮业一体化智治平台。这套系统就像一双“千里眼”,能实时采集油烟浓度、净化器运行状态、风机启停时间等数据,一旦浓度超标或净化器未开启,平台会立即弹窗预警,让“暗排偷排”无所遁形。

更重要的是,“智治”能打通治理链条,形成“闭环管理”。通过PC端、执法端、商户端“三端合一”,数据不再是孤立的数字:监管部门在PC端可查看辖区所有餐饮商户的排放热力图,哪家超标次数多、哪家整改不及时,一图清晰;执法人员在手机执法端能接收预警信息,带着实时监测报告上门,避免“商户不认账、执法无依据”的尴尬;商户在自己的终端上能看到排放数据,一旦超标即可自查。这种“预警—整改—复核—执法”的动态闭环,既减少了执法成本,也让商户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合规”。

如今,走航车、无人机等“黑科技”的加入,更让油烟治理实现了“立体覆盖”。传统网格排查难以覆盖高层楼宇的排烟管道、隐蔽的后院排风口,而无人机可搭载气体传感器,低空盘旋就能检测到违规排放;走航车则能沿着街道缓慢行驶,实时绘制区域油烟浓度分布图,哪里是污染热点、哪个路段超标严重,数据即时生成。这种“天上飞、地上巡、网上监”的立体化监管,彻底补上了人力排查的盲区。

城市的“烟火气”不该以“扰民”为代价,居民的“宜居感”也不该让商户“为难”。随着AI技术的融入,未来甚至能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油烟排放趋势,提前对高风险商户进行提醒,让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