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鲁迅饭” 到“名人饭”

2025-10-29 16:21

来源:

绍兴的名人文化,不独属于鲁迅、蔡元培、秋瑾这几位声名显赫者,也属于那两千多位青史留名的绍兴名人。它不只属于高门大院的故居,也属于散落在寻常巷陌、山间乡野的一砖一瓦

这几年,行走在古城的街巷里,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乌篷船在河道里欢快穿梭,青石板弄堂依然悠长得望不到尽头,但空气里似乎多了些什么——那是历史被打捞起来又重新晾晒过的气味,混杂着文化的厚重与时尚的清新。鲁迅故里的队伍更长了,咸亨酒店已经完成了第N代升级,鼎鼎大名的百草园里,不只有皂荚树和覆盆子,还在菜地旁开出了咖啡馆和文创店。这一切,被人们戏称为“吃鲁迅饭”。靠着这位文化巨匠,涵养了一座城,滋润了一方人。

不得不说,能将先贤的精神遗产化作今天的文旅流量,本身就是一件好事。然而,吃着吃着,心里便不免生出些疑虑来:这“饭”的滋味,是否过于单调了些?偌大一个“名士乡”,千百年来群星璀璨,如今却似乎只剩一味“鲁迅”。那些众星呢?那些同样光耀过历史天空的名字,他们的故居可安在?他们的故事,又有谁在细细讲述、静静聆听?

如今,这些疑虑终于迎来了郑重的回响。一部名为《绍兴市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的专项法规,即将施行。笔者虽不是学法律的,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却莫名踏实。这仿佛是为那些已在岁月中寥落的星辰举行一场“正名”仪式。从此,哪些名人该被“打捞”,何时被“打捞”,不再仅凭一时兴起或随波逐流,而是有了清晰的“规矩”。这纸“规矩”,不只在于约束,更贵在视野的打开与格局的重塑。它告诉我们:绍兴的名人文化,不独属于鲁迅、蔡元培、秋瑾这几位声名显赫者,也属于那两千多位青史留名的绍兴名人。它不只属于高门大院的故居,也属于散落在寻常巷陌、山间乡野的一砖一瓦。

从前我们“吃鲁迅饭”,虽然热热闹闹,终究格局有限。如今,绍兴像是要摆开一桌营养全面、品种丰富的“名人饭”——有热菜,也有冷盘;有脍炙人口的大餐,也有风味独特的小吃,呈现出选择的多样与丰富。这种从“点”到“面”的扩容,也将超越对个别巨匠的仰慕,升华为对整片文化星空的守望。

名人立法,绍兴开先河。千头万绪,自然艰难。何为“名人”?籍贯如何界定?功过如何评说?每个问题背后,都牵涉复杂的历史评判与价值取舍。能在众声喧哗中求得最大公约数,这份审慎与周全,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敬意。而这部法规的出炉,考验的不只是智慧,更是一种文化胸襟。

相信多年以后,我们行走在绍兴的街巷,会与更多惊喜不期而遇,会有更多新鲜感扑面而来。那些沉默的旧居、无言的石刻,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都可能因这一纸文书重获新生,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体验。它们不再是孤零零的历史遗存,而是被法律承认的、有机的文化生命体。它们不会悄无声息地消逝于时代潮流,徒留凭吊与叹息,而是以与时俱进的蓬勃状态,与世界展开新的对话。未来,关于名人的“热”与“冷”,我们也不必再争议不休——保护将转变为一种自觉而系统的传承。

从“鲁迅饭”到“名人饭”,我们要的,是那千年文脉所孕育的百般滋味。我们以立法的形式将数千位名人“打捞”上岸,根本目的不是“吃名人饭”,而是让这个彪炳史册的名人群都能“上桌吃饭”。于绍兴,这是文化的自信;于我们这些过客与住民,则是一份可以永远流传的文化福泽。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