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国内首个国家级汽车芯片标准验证中试服务平台在深圳用起来了。这对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来说,是解决长期麻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它给整个行业搭了个统一的“标准框架”,从根上改了过去车规级芯片领域标准不统一、检测零散的局面。

过去车规级芯片领域一直没有全国统一的测评方法和验证标准。不同企业可能用不同的检测流程,就算是同一类芯片,这家机构测着合格,换另一家机构测可能就不达标。
这给芯片企业添了不少麻烦,研发出来的芯片,得针对不同下游车企的检测要求反复改,既增加了研发成本,还拖慢了产品落地速度。对下游的汽车厂商来说,选芯片时也没个统一的“尺子”,只能自己花精力去验证不同芯片能不能用,浪费了大量资源。
现在这个国家级平台投用,首要任务就是定统一的测评方法,让所有企业都用同一套标准说话,这一下就把行业里的“标准乱局”理顺了。
更重要的是,平台还明确要“深耕车规级芯片检测关键共性技术”。这不是只做表面的检测流程梳理,而是要攻克检测环节里的技术难点。
车规级芯片和普通消费级芯片不一样,汽车行驶中会遇到高低温、震动、电磁干扰这些复杂情况,芯片得扛得住,对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特别高。之前有些检测技术跟不上,比如芯片在极端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测试,很多机构要么测不了,要么测不准。
现在平台盯着这些关键共性技术发力,就是要把检测能力提上去,让芯片的质量真能经得起实际用车场景的考验。只有检测技术过硬,才能从源头把住芯片质量关,避免不合格芯片流入市场,影响整车安全。
现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越来越依赖芯片,从自动驾驶到车载系统,再到电池管理,都离不开高质量的车规级芯片。要是芯片质量不稳定,不仅会影响汽车的性能和使用体验,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过去没有统一的验证平台,有些国产芯片性价比高,可就是缺权威的质量认证,车企不敢随便用,只能靠进口芯片。
现在有了国家级平台的验证,国产芯片只要通过这个平台的检测,就能证明自己的质量达标,这会大大增强车企用国产芯片的信心,推动国产芯片在汽车领域批量用起来,进而降低整个汽车产业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放到全球产业生态看,这个平台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能把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芯片方案,更规范地分享给全球。现在全球汽车产业都在往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转,大家都在找适合自己的技术路径和标准体系。中国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在芯片怎么用、需要什么技术上,有自己的实际经验。
这个平台定的测评方法和验证标准,是基于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做的,既符合国内产业发展规律,也能给全球同行提供参考。通过这个平台,中国可以把经过实践检验的芯片验证方案分享出去,参与到全球汽车芯片标准的制定中,不再只是被动跟着别人的标准走,而是主动给全球产业生态贡献中国智慧。
当然,平台的价值后续还得持续发挥“标准引领”的作用。以后汽车芯片技术会不断升级,比如出现算力更高的自动驾驶芯片、更高效的车规级功率芯片,测评方法和验证标准也得跟着更新。平台要对技术趋势敏感,及时调整标准体系,让标准始终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同时,还得加强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比如听听芯片企业的研发需求,了解车企对芯片的实际要求,让定的标准既科学又好用,真能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内容来源:CES电气)
作者: 编辑:丁浩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