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陆游诞辰900周年,厦门大学历史专业出身的吕瑜洁女史专门为此精心创作了陆游的传记体小说,并送来书稿,嘱我作序。她说因为自己太过爱好文史,又怕因此而影响工作,几年前便毅然辞去公务员身份,一门心思搞文史研究与写作,近年来已先后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红豆生南国》、历史散文《榴梿一样的红楼梦》《历史的背影和回眸》等多部专著。
我阅读过作者的这些著作,很为她这种衷爱文史、执着研究、勤奋写作的精神所感动,更何妨陆游在我的心目当中,本身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年的全国高考二卷中,也将陆游的诗句“铁马冰河入梦来”作为写作题的重要素材,于是便欣然接受了邀请。
读罢书稿,我觉得这是一部独具特色、别具一格、饶有趣味、颇值一读的好书。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对陆游这位数百年来一直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作出了具有科学价值与时代价值的新的解读,向读者呈现了一位不一样的陆游。

一
书中的陆游,是绍兴名士的集大成者。
“鉴湖越台名士乡”1。在中国诸多的城市当中,绍兴是唯一一座享有“名士乡”美誉的城市。
“鉴湖”,代表了绍兴的山水生态;“越台”,代表了绍兴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山水生态与历史文化,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名士乡”。
“名士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一是历代都有。历朝历代,古往今来,英贤迭出。载籍所纪,未曾间断,史不绝书,历历可证。以《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为例,其中被单独立传的绍兴人多达367位,遥遥领先于全国的同类城市2。
二是各类都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应有尽有。其所涉门类,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
三是功德都有。功在当时,利及千秋,泽被黎民。“守斯土者,皆辅相之才;生斯土者,多菁华之彦”3。
“名士乡”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精神相传,那就是爱国爱乡,富有家国情怀;有一股激情相连,那就是创新创业,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有一条文脉相承,那就是万卷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名士乡”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那就是精一危微。精,是精益求精的事业追求,精雕细刻的干事作风,精卫填海的意志定力,精采秀发的精神风貌。一,是一诺千金的人生信用,一心一意的待人态度,一以贯之的踏实品行,一板一眼的处事原则。危,是危在旦夕的危机意识,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临危受命的责任担当,临危舍命的献身精神。微,是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防微杜渐的工作要求,无微不至的细致风格,钻坚研微的探研劲头。
书中的诸多文字,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名士乡”的成因及其鲜明特征,这无疑是陆游之所以会出在绍兴,之所以会成为陆游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它告诉读者,陆游出在绍兴,陆游成为陆游,成为绍兴名士的集大成者,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陆游的身上,最好不过地诠释了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最好不过地印证了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见贤思齐,好学尚文,始终是绍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相传、愈演愈烈的优良传统;最好不过地表明了绍兴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重人才,重成才,重德才,用先贤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便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4。
二
书中的陆游,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陆游出生于士大夫之家,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是一位官员,更是一位学者,一位士人,一位全能型的文化人。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古代文人的重要标配,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书中告诉读者,陆游在这些方面,样样都是出类拔萃的。
陆游以诗人著称,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留下诗作最多的诗人。他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而尤以迥然挺出而被视为南宋诗人之冠。他的诗精益求精,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5,至今尚存9300多首,其中46岁以前的只留了200多首,而42岁以前的仅存54首,于当今人们的敬业勤奋颇有启示。他的诗忧国念时,宏肆奔放,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豪迈性格,是人生志向的寄托,更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于当下人们的担当作为颇有启迪。他的不少诗点缀着有趣的生活细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着日常的生活画面,于当代的全民阅读颇有启发。
陆游的词,存世的有140多首,与诗相比,只是巨镬一勺,然却蜚声词坛,为人所重,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豪放中蕴恬淡,沉郁中见清丽,雄浑中有飘逸,《卜算子·咏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都是上佳之作,只是长期为诗名所掩。
陆游的文章也写得独具风貌。洋洋洒洒760多篇,记铭序跋,诸体皆善,构思精巧,文字优美,连宋孝宗都称其“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6。其中的《入蜀记》,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游记;《老学庵笔记》,是宋代笔记中的佼佼者。
陆游的史学成就很大。他做了三次史官,参与撰修了《高宗圣政》《孝宗实录》《光宗实录》与《三朝史》。特别是以一己之力,撰成了体例创新、史料丰富、点评客观的《南唐书》,向为史家推崇,被誉为“历代私家刻书之首”的毛晋称该书“遒迈,得史迁家法”7,四库馆臣称其“简核有法”8。
陆游的书法自成风格。楷书、行书、草书,他都擅长。特别是草书,更是酣畅淋漓,一泻千里。
陆游爱古琴,视其为亲友,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载体,建功立业的寄托。他“水际闲将鹤,林间独拥琴”9,“领略琴书意,扫空车马尘”10,“琴樽乐性灵”11,“弹琴悦性灵”12,写下了300余首涉琴的诗。
围棋是中国的一大发明。陆游爱棋、会棋,自称“扫空百局无棋敌”13,写了200来首棋诗。
中华国酿数黄酒。陆游懂酒、爱酒,特别喜欢家乡酒,酒是他挥之不去的生活挚爱。他不厌其烦、其乐无穷地写酒,题目中出现“酒”字的诗,有460多首;内容涉及酒的,有近2000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越地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地区。陆游懂茶、爱茶,特别喜欢家乡的茶,写了300多首茶诗。
陆游喜欢梅花,喜欢梅花的不“争春”,欣赏梅花的“香如故”,一生写了160多首梅花的诗。
由此看来,陆游完全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文人。
三
书中的陆游,是人类之爱的集大成者。
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之爱是思想之爱。思想之爱,不是被动之爱,而是自觉之爱;不是本能之爱,而是情怀之爱;不是表面之爱,而是深沉之爱。书中告诉读者,陆游正是这样一位思想之爱的集大成者。
陆游爱祖国。他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之子,“一寸赤心唯报国”14,视国家的统一为至高无上的目标,一生最大的抱负就是为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尽赤子之心,连醉里梦中都念念不忘,以致在生命的尽头,还“但悲不见九州同”15。他的诗词文章,把爱国主题弘扬到了空前的高度,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为中华民族坚定了自信与尊严,这是他对中华文化最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他的这种贡献,是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陆游爱自然。他由衷地热爱华夏大地的壮丽河山、山水美景、生态环境,将其视为中华民族最可爱的家园。他对自然的热爱是全方位、宽视野的,既爱刚柔相济的稽山鉴水,又爱雄奇灵秀的巴山蜀水,同样也深深地爱着辽、金统治下的辽阔壮美的北方山水,将其作为爱国热情的投射主体,诗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对自然的爱,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天下苍生与天下山水的和谐相处、融汇一体。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当中,出现了大量“太和”“清和”“天和”之类的词语。他的这种思想,无疑是有益于结成、巩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
陆游爱万民。他长期在地方任职,对民间疾苦有着很深的了解,对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示深切的同情,1181年绍兴府遭受严重水灾时,专门写信给浙东提举朱熹,请其赈灾。他晚年在鉴湖之畔的三山别业生活,闲居之余,一方面,义务施教授书,“《孝经》《论语》教儿童”16,“朴学教儿童”17;另一方面,是爱好学医,在业余行医的同时,还种药采药,热情地向乡邻施药,普及医药常识,在自家园圃“治地开药圃”18,“小锄香带药畦泥”19,去石帆山一带采药,“今朝采药石帆东”20,“村翁不解读《本草》,争就先生辨药苗”21。他爱农民,爱乡邻,亦笃于友情,爱友朋,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朱熹等官宦文士交往甚密,多有吟咏;不仅如此,他还与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友谊,留下了不少歌颂贫贱之交的感人诗篇。陆游爱万民,是对“仁政爱民”“仁者爱人”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与弘扬。这种传统文化,无疑是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的。
陆游爱家乡。在他看来,爱家乡,是爱祖国、爱自然、爱万民的具体体现。他爱家乡的父老乡亲,爱家乡的山水草木,尤其是与家乡人民的“母亲湖”——镜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五十年来住镜湖”22,终生“长歌歌镜湖”23,始终“记取镜湖无限景”24,担心“久著朝衫负此湖”25。他热情赞美家乡山水的秀美景色和淳朴民风,尽情表达隐居生活的宁静淡泊和闲情逸致,这方面的诗作,有2000多首,这是他内心深处热爱天下和平,热爱平和环境,热爱安定生活的真实写照。
陆游爱家人。他性情敦厚,对家人感情深挚,特别是对儿孙们敦敦教诲,希望他们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在这方面留下了诸多的篇章,成为后人家教的宝贵财富。他终生愧疚、特别怀念前妻唐琬,这种愧疚与怀念之情,堪称千古绝唱。1151年春天,与唐琬重逢于沈园,写下了传颂千秋、感动万众的《钗头凤》;1170年,从绍兴往任夔州通判,途经唐琬故乡与病逝之地江陵时,悲从中来,写下了“折得黄花更断肠”26这样极度悲哀的诗句;1187年,陆游63岁时,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想到了20岁那年与唐琬新婚时的甜蜜时光,写下了“少日曾题菊枕诗”“唤回四十三年梦”27这样凄美的诗句;1192年,重游沈园,发出了“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28的无穷感叹;1199年,重游沈园,他“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29;1205年,81岁时,梦游沈园,醒来才感到“沈家园里更伤情”,“只见梅花不见人”30;1208年,84岁,离世前一年,陆游最后一次重游沈园时,终于“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31,他终于相信唐琬真的已经离开自己远去,恐怕自己也快要随她而去了。
稽山鉴水灵气浓,代有名士出其中。侠骨犹在《示儿》诗,柔情且看《钗头凤》。万诗言志无人越,一生尚和今成风。燕饮颓诞终无奈,放浪形骸称老翁。
千古放翁!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毛泽东1961年作《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七绝二首》其二,1996年9月20日《人民日报》第11版。
2、《二十五史中立传的绍兴人》拙跋,绍兴市文史研究馆编《二十五史中立传的绍兴人》,中华书局2022年版,下册,第1001-1005页。
3、《越中杂识》西吴悔堂老人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六卷,第122页。
5、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宋]陆游《小饮梅花下作》、《初夏幽居杂赋七首其三》、《春兴》、《北斋》、《小雨二首其一》、《湖上遇道翁乃峡中旧识也》、《江北庄取米到,做饭甚香,有感》、《示儿》、《农事稍间有作》、《农家》、《药圃》、《雨中锄药》、《稽山道中》、《山村径行因施药》、《秋兴》、《思故山》、《秋社》、《泛舟至镜湖旁小市》、《重阳》、《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阙于石,读之怅然》、《沈园二首》、《十二月十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春游》。
6、《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
7、[明]毛晋《<南唐书>跋》。
8、《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六。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冯建荣 编辑:邵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