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千舟归岸:从“江湖”到家园

2025-10-28 16:35

来源:

十月的松滋河,晨雾如纱,波光里倒映着两岸渐染的秋色。这条流淌在安乡人血脉里的母亲河,见证着一场延续半个世纪的变迁。

天微亮,刘建国已走在熟悉的河岸上。这位湖南省安乡县大鲸港镇渔民社区的第二代渔民,记忆深处的这个时节,黎明总是被渔船的轰鸣声撕裂,被祖辈相传的号子声唤醒。

如今,这片水域归于宁静,只有一群巡护者在晨曦中默默守护着。

坐落在松滋河畔的渔民社区。常德日报记者 王明睿 摄

告别 千帆过尽的艰难转身

沿河分布的狭长地带,553户1200余人——大鲸港镇渔民社区这个特殊空间,承载着几代渔民的命运沉浮。从1969年的复兴渔业大队演变为现代化社区,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洞庭湖的波涛镌刻着渔家儿女的悲欢离合。

2019年冬,长江禁捕的消息如惊雷划破平静。“不打鱼,我们还能做什么?”这个沉重问题,在每艘渔船的舱底、每户渔家的饭桌上反复回荡,成为必须面对的时代之问。

“我们像候鸟,顺着鱼汛在江湖间迁徙。”龚能超谈及家族三代的水上漂泊史,眼神飘向远方,他十几岁就开始打鱼,最远到过岳阳、湖北等地的河湖。“上岸,意味着要忘记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他说。

75岁的王建安,有近60年的“渔龄”,曾抚摸着陪伴他大半生的渔具,泪水滴在斑驳的渔网上:“除了打鱼,我什么都不会。”上缴渔具的那些日子,无数像他一样的老渔民,完成了一场与过往的艰难告别。

渔民社区党总支书记蔡杰说,社区中,仅持证的专业退捕渔民就有339户584人,非持证渔民131人。他们大多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有限,一生随船漂泊。让渔民“上得来、稳得住、能致富”,成为社区的头等大事。

转变,始于一次次推心置腹的家访,干部们坐在渔家的矮凳上,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忧虑;社区的座谈会开了又开;设立的“渔民之家”服务站,对退捕渔民建立“一户一档”,让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这里没有“一刀切”的冷漠,只有对每个家庭出路的深情守望。

上岸 换种方式融入大江大湖

上岸,对年轻一代的渔民而言,意味着开辟新的人生航向。章顺利曾自嘲是“三无”渔民——无文化、无房产、无工作。初中辍学后随父母漂泊的他,在禁捕后一度陷入迷茫。如今,他在县城代理的“三棵树”油漆生意已步入正轨,人生的航船正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更让人振奋的是,政府部门推出的系统技能培训、专场招聘和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一系列暖心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渔民找到了人生新舞台。在创业担保贷款支持下,依托当地优质资源,凭借多年养鱼经验,余孝勇与朋友合资近200万元,发展起莲藕种植和特种水产生态养殖。借着安乡县“中国酱卤之乡”的品牌效应,他300亩水面的特产畅销省内外。目前,他正计划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规模。

李文来通过社区推荐,进入附近一家鞋厂工作,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高耀媛参加育婴员培训后顺利上岗,已稳定工作多年;阳磊参加电工、焊工培训后进入县工业园工作,月薪可观还享有五险一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老了还有退休金。”阳磊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渔民的心声。

退捕之后,安乡县成立了护渔巡护队,专门吸纳退捕渔民加入,他们以新的方式重返水域。刘建国是护渔巡护队的一员。他说:“我们比谁都了解这片水域,比谁都在意河里的鱼。”

社区这支10人组成的特殊巡护队里,人人都曾是捕鱼好手。他们熟悉每一条河道走向、每一处暗流漩涡,也清楚哪里是鱼群的聚集之地。他们将曾经的谋生经验,全部转化为守护江河的力量。

巡护工作并不轻松。队员们要沿着指定的河道巡逻,劝阻非法垂钓,仔细清理“幽灵渔网”,认真记录水质变化。刘建国笑称这是“最有意思的转变”——以前躲着渔政跑,现在是帮着渔政守。

他们的亲身经历成为最动人的宣传:“我们都打过鱼,知道这一网撒下去的分量。现在,我们要为子孙留下一条永远有鱼的河。”

辛勤守护终见回响。非法捕捞网具日渐稀少,江中鱼群不再令人惊奇。“前几天巡护时,我看到一大群鱼在岸边游弋,这场景现在变得很常见了。”刘建国的眼中,闪烁着见证生命回归的喜悦。

新生 渔民家园的重塑之路

禁捕退捕,不仅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次家园与生活的重塑。

渔民社区是从渔民聚居区演变而来。曾经,这里房屋年久失修、违建不在少数,人居环境令人忧心。如今,人们漫步社区,道路干净整洁,健身场所、充电装置、阅览室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

2020年,安乡县委县政府对渔民社区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投资数百万元对停车场、健身广场、下水道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提质。“这场改造,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渔民聚居区,真正完成了从漂泊到安居的时代蜕变。”蔡杰动情地说。

秋日正午,“长者食堂”内,老人们正悠闲对弈,午餐的香气在空中弥漫。公示栏上,当日的菜品散发着家的温度:辣椒炒肉、红烧冬瓜、油炸红椒、骨头海带汤。

蔡杰介绍,社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老年人占比超过20%。为解决老年人照护问题,社区创新采用“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模式,精心打造了“长者食堂”。

食堂理事长张梅清道出了其中深意:“‘长者食堂’承载的不仅是吃饭问题,更是老渔民们的整个晚年生活。”社区工作人员巧妙利用餐前餐后时间,开展政策宣讲和养生知识讲座,组织老渔民听戏曲、话家常,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样丰盈充实,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张梅清出生在渔船上,他的个人记忆堪称半部安乡渔史。他用一句古老渔谚道出了今昔沧桑巨变:“鱼死不闭眼,只有吃的没有攒。如今我们过的是神仙日子,风吹不到、雨淋不到。”

在社区,另一种希望正在拔节生长。余孝勇的两个女儿相继考上大学,“知识改变命运”在一个个渔民家庭成为生动现实。如今,社区每年都有3至5个孩子金榜题名,用书香续写着渔家新的传奇。

千舟已归岸,渔歌换新声。从“江湖”到家园,安乡渔民在时代的浪潮中,不仅完成了从捕鱼到护鱼、从索取到奉献的升华,更在陆地上续写着新时代的“渔舟唱晚”。

作者:常德日报记者 王伟杰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