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日前发布《AI河(湖)长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AI河(湖)长出现后,对其制定的全国首个规范性标准。绍兴市河(湖)长专班负责人张寅告诉记者,绍兴有7300多条河流、1万多公里河道,过去河长们每周要巡河2次,现在有了AI河(湖)长工作规范,大大减轻了人力成本和基层负担,效率提升70%以上。
今年年初,AI河(湖)长开始在越城区上岗,随后在浙江省推广。河(湖)长巡河,有许多人力无法到达、无法拍摄的死角,AI河(湖)长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获取信息变得更为全面,而且成本很低。随着AI河(湖)长上岗数量的增多,一些弊病也随之暴露出来:AI无人机设备设施没有规范要求;巡查航线、机巢布设没有规范和标准;发现问题后,如何交办、如何改进也没有规范要求。
“运用AI技术,能更快捷地解决巡河出现的问题。市水利局、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市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标准化协会等单位联手起草了《规范》团体标准,目的就是为了制定统一标准,明确系统建设、职责分工、数据管理以及安全要求,推进河湖治理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张寅说。
《规范》明确规定了AI河(湖)长的定义,即通过AI技术与无人机设备辅助河湖长完成水域巡查、问题识别、任务派发、整改核查和销号的智能体。对AI河(湖)长工作总体原则、职能架构、职责分工、履职能力要求等,一一有了规定。对无人机技术指标、机巢技术指标、机巢布设原则、航线规划、数据应用与闭环管理等,都作了规范性规定。此外,对AI河(湖)长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安全、风险防控等也作了明确规定。
绍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范》的发布,既减轻了基层河(湖)长的工作负担,又以AI技术为绍兴河湖智慧管理赋能,通过AI河(湖)长智能平台和人工平台的融合,形成“智能巡查—自动派单—分级处置—闭环反馈”的人机协同治理机制。今后,绍兴将进一步建设AI河(湖)长中心,织建“空天地水工”一体的河湖库监测感知网,打造先进的水利算力中心,实现全域立体感知、精准识别、智能研判、高效处置、闭环管控的河湖库数字化管护新体系。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