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游故里。记者 章斌 摄
越王勾践“有禹之遗烈”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反败为胜,成就霸业,造就了越国开国以来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成为越国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越公其事》,详细揭示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全过程:先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以此“安民”;随后,推行“五政”,以此“用民”。
“五政”即:“好农”,发展经济;“好信”,文化育人;“征人”,征四方之民,增长人口;“好兵”,扩张军力;“饬民”,修命令,明法度,严刑罚。
难怪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勾践专列《世家》,并将他与大禹并列点评,称“禹之功大矣……及苗裔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中华商祖范蠡
范蠡是楚国人,后成为越王勾践的大夫,为勾践灭吴称霸出谋划策,功劳卓著,是悠悠中国历史上善作善成的政治天才。
勾践灭吴后,他见好就收、激流勇退,下海经商、诚信致富,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历代名臣良将中善始善终的人生典范。
他不但善于聚财,而且乐于散财;不但乐于散财,而且还热心帮助人家发财,被视为商祖、财神、慈善祖师,是漫漫2500多年来善眉善眼的中华商圣。
朱买臣衣锦还乡
西汉会稽人朱买臣出身贫寒,青少年时靠卖柴度日,然胸怀大志,刻苦好学,其妻却因不堪困苦而离家。
后来,朱买臣取得了功名,并因献平定东越王之策,而被汉武帝任命为会稽太守。临行前,武帝对买臣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谢辞。
朱买臣这一履任,为国家立下了击破东越、巩固一统的大功劳,为家乡产生了张马桥与张马弄、汲水弄与覆盆桥、仰盆桥与望郎桥等地名。
丝绸之路首位护卫者郑吉
西汉会稽人郑吉,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嘉其护安西域之功,任命其为西汉首任西域都护,封安远侯,统辖西域36国。都护之置,自吉而始,统领西域诸国达70余载。难怪《汉书》卷七零列传第四《郑吉》中这样写道:“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郑吉任西域都护后,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为丝绸之路提供了安全保障,称得上是丝路安全的第一保障者;同时,也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张霸尊贤尚文
东汉会稽太守张霸,是一位尊爱贤士,崇尚文化的好太守,《后汉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二十六专门为他列了传。
张霸到任后,通过信函感化,开诚布公,使盗贼“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出现了“盗贼尽,吏皆休”的喜人局面。
他极力向朝廷举荐郡中贤士,重用有学业操行的人。
由于他的尊贤尚文,郡中之人相互鼓励,立志保有节操,学习经传的人数以千计,甚至连道路上也听得到读书的声音。
越中好学向上之风,正是在张霸们的倡导下,逐渐形成以至弥漫起来的。
王羲之的千年佳话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其《墨池记》中写到,王羲之当年十分羡慕张芝的书法,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地临池学书,以致后来池水也成了黑色。
可见,王羲之成为书圣,是勤学苦练的结果。持之以恒,终有所成,是成功者的经验。
《晋书·王羲之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段佳话,说的是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曾经在蕺山看到一位老婆婆在卖六角竹扇,但买的人不多,于是便在每把扇上题写了五个字,并让她告诉人家是谁题写的,扇子就可以卖一百钱一把。老婆婆这样做了,扇子果然很好卖。
于是老婆婆又拿扇来,一见王羲之便请他题,而王羲之总是笑笑不说话。后来,实在没办法,王羲之便躲开老婆婆从另一条弄堂行走。
这便是题扇桥与躲婆弄这两个桥名与地名的由来。这桥与弄,一叫便是1600多年,至今依然。
贺知章的乡愁
贺知章85岁时,病后初愈,即请求告老还乡。唐玄宗念其德高望重,下诏应允,并亲作《送贺知章归四明》诗相赠。这是叶落归根、思乡心切的乡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人事代谢、百感交集的乡愁。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物是人非、触景生情的乡愁。
贺知章这一回乡,不仅留下了学士街、贺秘监祠等地名,更留给了无数游子无法自己的乡愁。
百代师表范仲淹
北宋时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曾于仁宗宝元、康定年间,以吏部员外郎知越州。
在越州任上,范仲淹大兴清白之风、办学之风与传家之风,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
一是宣扬清白之风。
范仲淹有感于衙旁之井泉“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乃称其为“清白泉”,署其堂为“清白堂”,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并作《会稽清白堂记》,与同僚共勉“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二是掀起办学之风。
范仲淹将办学作为头等大事,育才作为百年大计,在卧龙山西岗,创建了稽山书院,聘请著名学者、新昌人石待旦担任山长,还敦请大学者李泰伯等讲学,吸引了四方的求学者。
在他的率先垂范与组织、倡导下,州内各县“多自置学,聘名儒主之”,办学之风大兴。
三是弘扬传家之风。
范仲淹的先祖,是越王勾践的得力助手范蠡。在任期间,范仲淹作《题翠峰院·范蠡旧宅》诗:“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从中可以看出,他既为千年家风依然而自豪,更表明了传承家风、清白为民的心志。
爱国敬业尚和的陆游
一是爱国。
陆游是一位为国家奋斗了终生的战士。他“一寸赤心唯报国”,在生命的尽头还“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爱国的生动体现,是爱家乡,爱家乡的山水人文。他对鉴湖特别有感情,写了近千首讴歌鉴湖的诗,真是一位爱乡的楷模。
二是敬业。
陆游从政、学剑、钻研兵书,一丝不苟;作书、写史、创作诗词,一尘不染。
这种敬业精神,尤其表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上。他“六十年间万首诗”,至今尚存9300首,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留下诗作最多的诗人。
他活了86岁,46岁以前所创作的,只留存了200多首,其中42岁以前的仅存54首,这是他自己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删选的结果。
他的诗词,既非无病呻吟,也非空穴来风,多是现实的写照,人生的感悟。
三是尚和。
陆游一生经历了科举落榜、怀才不遇、政敌打压、爱情失意、遭人非议等种种磨难,但始终保持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可贵操守,保持了一颗为官为人、为臣为民的平常之心、平和之心。
他钟情山水、执着生活,特别崇尚和向往一个“和”字。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二十来年中,陆游长期生活在山阴农村老家,与农民为友,更是保持了“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的乐观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宽慰心境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恬淡心绪,真正做到了与人与己、与山与水、与天与地的和谐。
了不起的航海家马欢
郑和下西洋,既是弘扬中华文明的盛事,又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而马欢作为与郑和一起下西洋的了不起的航海家、翻译家,其中所作出的贡献,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马欢是会稽县人,号会稽山樵,回族,通阿拉伯语,参与了郑和的第四、第六、第七次海航,到过20多个国家与地区,还陪10个国家的使节到北京访问。
马欢回国后,写成了《瀛涯胜览》一书。该书与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是郑和下西洋流传至今的三本最原始的文字记载书,留下了当时西洋各国有关风土人情、气候物产、历史地理、航海交通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马欢是巩固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功之臣,是作为我国最早的海洋民族的越人中的一颗光耀千秋的明星。至今,南洋还留有马欢岛等地名。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今日之绍兴,有王阳明的故居与观象台,以及修炼的阳明洞天,讲学的稽山书院、归葬的兰亭墓地等众多的遗迹。
王阳明在绍兴有三个“最”:生活时间最长,有二十来年;讲学时间最长,有八九年;最后又归葬在自己亲自选址的兰亭鲜虾山。
绍兴是阳明故乡、心学圣地。王阳明与其他的绍兴名人一起,是绍兴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绍兴理当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阳明学的中心。
全才徐渭
徐渭是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与明代早期沉闷的书风相比,显得格外的清新,其狂草更是气势磅礴,空前绝后。
他是大诗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欲出李白、李贺之间”。
他是大文学家,是晚明小品文的先驱,《四库全书总目》甚至称“其文源出苏轼,颇胜其诗”。
他是大画家,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郑板桥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谓恨不得为青藤磨墨理纸,吴昌硕赞青藤为画中圣。
他是大戏剧家,明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在读了他创作的《四声猿》后,叹谓“词场飞将,辄为之演唱数通”。
他是大军事家,为抗倭平寇出谋划策,功勋卓著,《明史·徐渭传》称“渭知兵,好奇计”。
他是大历史学家,编纂成了独具特色的《会稽县志》,其中的序文和各志的总论,完全出自他的手笔。
他还是古玩字画鉴定家、民间文学家、美食家、旅行家。
谐谑王思任
晚明时,绍兴出了一位以谐谑闻名的大文人,这便是小品文名家王思任。
王思任晚年自号“谑庵”,还以诙谐幽默的谐谑格调自赞:“兴还高,人不腐。舌如风,笑一肚。要读书,恨愚鲁。半通今,半博古……酒不让,棋堪赌。爱山水,怕官府。”
尺牍之最的作者许葭村
尺牍,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书信。在古往今来林林总总的尺牍中,《秋水轩尺牍》堪称是版次最多、影响最大的尺牍。
《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葭村,山阴人,主要生活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是绍兴师爷的典型代表。书中分议论、自述、思望等19类,收录了229篇书札,堪称书信大全。全书内容翩翩,文辞雅丽,变化错综,流动生姿,绝无堆砌板滞之弊,深得六朝逸致之风。
别出时俗的书画家赵之谦
赵之谦是清代会稽人。他官做得不大,知县而已;学历也不高,举人而已。但文功颇具,主修了《江西通志》,诗、文、书、画、篆刻无所不能,尤以书、画、篆刻自成一格,别出时俗,名满海内。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