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北毕业生教中学 是“大材小用”吗?

2025-10-27 15:56

来源:

在刚刚结束的高层次教师招聘中,诸暨中学成功预录取4名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诸暨的情况并非个例。去年,嵊州的中学就曾引进了3名清北毕业生。顶尖名校毕业生纷纷“下沉”县城中学,既是地方吸引力的明证,也引出了一个热议话题:这是否是“大材小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理解教育部门的初衷。他们不惜重金引进名校生,看中的正是其“顶尖素质”。这些一路“过关斩将”的学子,往往拥有被成功验证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解题思路和对学科概念的深刻理解。地方学校期待他们能将这种高质量的学习方法带入课堂,成为“名师出高徒”的催化剂,从而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这里有一个误区要厘清。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从这个角度讲,让最优秀的人培养下一代,非但不是“小用”,反而是一种价值的回归与彰显。近年来,随着各地对教育的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越来越好,名校毕业生教高中,甚至基础教育段学校的越来越多,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讲,是好事。

然而,掌声之外也需冷思考。“会读书”与“会教书”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教书育人是门专业技艺,深厚的学养固然关键,但如何将知识有效“转化”给学生,则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素养支撑。这也正是师范教育存在的核心价值。

事实也表明,从绍兴部分学校的反馈来看,少数引进的名校毕业生确实因教学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角色而离开,这提示我们,名校光环不等于教学能力的天然保证。

因此,争论的焦点不应局限于“是否大材小用”,而应转向“如何人尽其才”。

对于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而言,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培养与支撑体系,帮助这些名校学子完成从“学者”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让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学习能力真正在讲台上绽放光彩。

归根结底,“有用”才是硬道理。选拔教师,最终必须立足教书育人的岗位职责,找到最合适的人。唯有引得进、培得好、用得活,这场引人注目的“引才”才能真正转化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效”。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钟宏娇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