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杭州的三墩照相馆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人生告别会。72岁的周泉虎作为这场告别会的主人公,没有缺席,而是站在人群中与每一位到访的亲友握手、拥抱、交谈。这种打破常规的告别方式未必每个人都能接受,但阿虎坚持用主动告别的方式,给亲友,也给自己一个倾诉的机会,将那些平时不便说、不敢说的话通通直言。这不仅是个体面对死亡的勇气,更是对传统的叩问、对生命的致敬,对人生主动权的找回。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乐生忌死”的文化传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让我们对死亡避而不谈。所以,很多人的生命中,死亡预告往往是一张紧急的病危通知,像一声刺耳的警报,粗暴地将与亲人朋友的离别压缩,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没能兑现的承诺,很可能成为生者心中永久的遗憾。
生命是世间最美好的礼物,值得拥有一场体面的道别,不应该这样仓促。感谢、道歉、爱,或者原谅——这些宝贵的情感,应该被郑重的安放。阿虎老人的人生告别会正是这样的一个仪式,它让告别不再潦草,离别不再仓促,让人们有时间梳理过往、倾诉心意,这份主动告别的坦诚,更显生命的从容。当人们开始谈论死亡,本质上是一种“向死而生”的观念觉醒——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通过正视死亡,更郑重、更清醒地把握当下。人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随着生命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走近这个议题,用多元的方式与死亡对话,死亡无需避讳,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它值得被谈论,被规划,被有尊严的方式告别。
从“被告别者”到“告别者”,阿虎将人生故事的最终解释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他用行动证明,死亡可以不必沉重,不必匆忙,不必被动。在人生的告别会上亲自到场,这是对自我主体感的找回,也对生命主动权的把握。愿越来越多的人能有勇气公开谈论死亡,面对死亡,为自己谱写生命的终章。正如阿虎老人所言:“我的肉体可以痛苦地死去,可是我的灵魂得到了完美的满足!”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