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访傅全香故居

2025-10-27 08:31

来源:

霜降时节,周末,夜宿会稽山中。早上醒来,我看到窗外有一只白鹭飞过,心想去看看傅全香先生的故居吧。最近在看越剧《人比黄花瘦》,又看了有关《人比黄花瘦》的创作研讨文集,先生诸多的事迹让我感佩不已。

傅全香故居在崇仁古镇上,离我的住处不远,是一个不太规整的台门。进门一堵白墙,墙的右上角画有一枝梅花。往里走,中间一个天井,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两层小台门建筑。据说,这是傅先生小时候居住和练功的地方。故居不大,厅堂立着一个傅先生的半身铜像,两边的房间和厅堂墙上,展览了傅老的生平、作品、照片、书籍、获奖证书文件、演出服装、生活用品等。故居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格局样貌,有些地方的木墙、地板还有点破损。旁边是崇仁镇镇南村的文化礼堂,来的这天有村民要办喜事,礼堂的厨房飘来阵阵菜香……

在故居的厅堂,陈列了六幅先生的照片,左手边是青春岁月,从少女时代到青年,右手边是中年到晚年的照片。六张照片依次看来,可以看出先生一生的变化,从少女的青涩、青年的时尚,再到中年的成熟自信,古稀之年的照片则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门口的“平秩西成”,真是对傅先生生命节奏的古雅呈现。

傅全香创立的傅派唱腔以“清亮高亢、激情充沛、真假嗓交融”闻名。她的嗓音极具辨识度,被称为花腔“金嗓子”。在越剧舞台上,她塑造的主要角色有《梁祝》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李娃传》中的李亚仙等,这些角色多情、坚韧,极具个性,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特别是《情探》中的敫桂英,傅先生在表演中借鉴了川剧旦角的形体动作,结合自己明亮的嗓音和真假嗓结合的演唱技巧,把敫桂英对王魁的爱与恨,尤其是被抛弃后的悲愤以及最终愤而自尽的决绝,生动地展现出来。其中《行路》一折,傅全香长袖善舞,文戏武唱,表演难度很大,成为傅派艺术的经典片段。

在故居二楼的卧室,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坎坷前面是美景——傅全香的艺术生涯》,这本1989年出版的书,是傅先生对自己艺术生涯的阶段总结和提炼,翻开目录,看到其中好几篇文章是先生自道。书桌上则放着一本旧版的英汉词典,让我想见先生多次代表中国艺术家出访,落落大方的形象后面,原来有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知的力量支撑。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执着,让一个不识字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她不到十岁来到崇仁的四季春科班学艺,自言“学不出山就不回家”。成为越剧名角之后,傅先生不断探索创新,转益多师,向川剧、京剧、昆剧等剧种学习。历经多种磨难打击也从未让她消沉。为了发扬越剧,扶持后学,先生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培养陈飞、何英等众多傅派传承人,告诫弟子“戏比天大”“坎坷前面是美景”,传承一种做人与做事的准则信念。

这个永远的小九妹,最让人感动的不是她的成就,而是精益求精的执着、不满现状不断探索的生命力量。最典型的体现就是,70岁的她还开始新的挑战。因为喜欢李清照,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样一个千古第一才女搬上越剧舞台,先生找编剧、合作演员,一个人以年迈之躯,到山东章丘、青州等李清照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采风,重走李氏南渡流亡之路,一路走一路做了很多调查和记录。此外,她还邀请李清照研究专家教学,精读李氏的诗、词、文,学习绘画和书法等,她多次谦虚地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在扮演李清照之前花了很多的时间,通过很多途径去理解和体会人物。

有人评论,傅先生演的李清照,有她自己人生的影子,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表演,是最好的李清照艺术形象。了解这些表演背后的故事,我对她们这一代老艺术家有了发自内心的崇敬,傅先生的表演不仅是一种舞台艺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命的担当。

在故居徜徉一个多小时,我看着先生的旧居、旧物,翻看先生签名的旧书。重新回到厅堂,再看到厅中先生的青铜雕像,又多了感触。雕像底座高10厘米,表示先生10岁开始学戏,头像高94厘米,代表着先生寿享94岁。这一年一岁,每年都在成长。

崇仁并不是傅先生的出生地,但因为她的成就,更因为她的精神,让她的名字被刻在崇仁古镇的十字路口,刻在外溪滩路巷子的矮墙上,刻在这个她曾经居住和成长过的房子的墙壁上。

参观完故居回来,再找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傅先生逝世于2017年10月24日。我喜欢看戏,虽然不是傅派粉丝,但偶然在这样一个10月霜降时节,因为看到窗前飞过一只白鹭,便率性来到傅全香故居。谢谢那只白鹭,也谢谢这个古镇,让一份执着的精神有了居所。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何金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