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名茶之乡”,千亩茶园层叠如浪;这里,梅渚古村的明清古建诉说着往昔繁华,新兴的工业社区则跃动着时代脉搏。然而,与许多快速发展的乡镇一样,新昌县澄潭街道也曾经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青壮年多奔赴企业或进城务工,村庄里留守的老人与闲置的土地多了起来;传统的茶产业虽底蕴深厚,但农户分散经营,利润微薄……
10月21日,寻找“缩差共富”县域样本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新昌,澄潭街道“缩差共富”典型经验在会上作分享,引发省市县媒体记者团广泛关注。澄潭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一斌介绍,围绕新昌县“挂单奔中”三年行动方案,澄潭街道以“就业式拓路、产业化赋能、精准化兜底”为核心路径,针对“帮困”“帮带”“帮创”三大群体,探索符合澄潭实际的可持续、可复制的增收路径。今年以来,全街道已累计带动低收入群体就业10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澄”链兴产 帮创有为
“从来没想过,我这个年纪还能当老板卖奶茶。6天卖了1200多杯!”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梅渚古村的宅前堂边“农富奶茶”摊位前,46岁的赵阿姨娴熟地准备着奶茶和柠檬茶。就在半年前,她还因缺乏技能和资金,对创业望而却步,每日在超市上班,领取不高的工资。
这杯奶茶的背后,是澄潭街道对茶产业全链条的价值重塑。不远处的澄潭茶厂内,新茶饮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从茶农手中收购的茶青,经过12道工序,变成新茶饮的茶包原料。”澄潭茶厂总经理袁益平介绍,目前这里日处理茶青量可达30吨。这些茶包不仅直供多家新茶饮品牌,更专门开发出“农富奶茶”定制原料包,为创业农户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支持。
作为省级农业特色强镇,澄潭街道坐拥完整的茶产业链。然而,传统龙井茶市场虽成熟,分散的茶农却难以共享产业增值红利。此前,街道在2024年4月启动“农富茶”项目,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定向收购低收入茶农茶青,累计收购15吨多,产出红茶2吨,推动农户人均增收超千元,实现茶叶资源的第一次价值跃升。
如何让一片茶叶释放更大能量?今年,澄潭街道联合澄潭茶厂推出“农富奶茶”青春伙伴计划,构建从基金兜底、技能培训到运营指导的全流程创业扶持体系。“我们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5000元启动资金、系统技术培训与一对一运营指导,助其真正实现‘零风险创业’。”澄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伟丰表示,该项目不仅降低了创业门槛,更增强了农户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与此同时,澄潭街道打造3个“挂单奔中”培训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低收入群众提供从技能培训、证照办理到运营指导的全程服务。其中,仅澄潭茶厂省级新农人培训基地,就已开展种茶、制茶、卖茶等系统培训5场,覆盖低收入农户120人。
从茶叶到茶饮,从茶农到创业者,澄潭正用一杯奶茶的温度,点燃更多人的创业梦想。
“澄”心赋能 帮带有方
在上湖村的共富基地里,20亩小番薯丰收在即,农民徐阿姨俯身田间,细心除草。“工作时间灵活,我身体好的时候就来做点轻便活。”徐阿姨笑着说。此前,她经历多次大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面对困难就业人员等“帮带”群体的现实困境,澄潭街道打造共富基地,系统整合土地、人力与产业资源。通过“订单种植+定向收购+统一销售”的闭环体系,目前已在上湖村、定坂村、里遁山村三地,整合200余亩闲置土地,发展有机玉米、五色豆等特色种植产业,帮助“帮带”农户增收。所有农产品由街道成立的新昌县澄潭强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接企业及单位订单、开展直播带货,解决“种得出、卖不掉”的难题。
在这一机制下,徐阿姨通过在基地务工年增收5000余元,家中茶青也被定向收购,制成“农富茶”销售后还有利润分红。“共富基地建起来后,村民有租金、能务工,还可以领分红,多了很多增收的路子。”上湖村党支部书记徐林勇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村已有30多名“挂单奔中”村民成功“销号”。
与此同时,澄潭街道与绍兴炬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成桑叶种植基地150亩、来料加工共富工坊2个,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案例入选第三批省级党建联建典型案例名单。依托辖内工业社区,澄潭街道对接500余家企业资源,开展专场招聘活动20余场,累计推介就业岗位550余个,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就业,实现“资源盘活、群众增收、集体增效”的良性循环。
“我们以‘一企一馆一基地一工坊’共富示范带建设为核心,构建‘茶桑果’三大兴村共富链,新建共富工坊5家。”澄潭街道党工委委员叶乐川介绍,今年以来,街道累计带动低收入群体就业100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澄”情暖乡 帮困有爱
“张阿姨,今天的降压药吃了吗?中午的饭菜还合口味吗?”在张家店村,妇联主席张均燕一得空便会前往自己结对的老人家中探望、问需。作为澄潭街道首批“养老互助员”,她与村里其他9名村嫂一起,每人结对五六名80岁以上老人,让老人们“平时有人问、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管”。
农村养老普遍存在缺组织、缺阵地、缺人手、缺机制等困境,在老龄化率达24.2%的澄潭街道,让农村老人尤其是低收入老人们安享晚年,是“帮困”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澄潭街道将养老保障与精准帮困紧密结合,创新构建农村片区化“互助联守”养老模式。31个村(居)被整合为5大片区,各片区均建成长者之家,同时招募热心村嫂担任养老互助员。用“以老养老”的方式,实现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幸福养老。
“我们不仅有制度,更有温度。”街道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张娟介绍,目前街道已招募互助员124名,日均服务老人超850人次。每位老人拥有专属的《养老手册》,记录服务内容与需求,互助员服务时长可存入“功德银行”兑换积分,形成“服务—记录—激励”闭环。
为了让农村养老向“安”与“乐”延伸,街道还引入专业企业运营助餐点,推出“两元幸福餐”,提供堂食、送餐服务,让高龄、失能老人食有所安。同时,定期开展集体生日会、中医义诊、戏曲沙龙等活动,满足老人“乐”的精神需求。
在基础养老之外,澄潭街道建立了精准的兜底保障机制。统筹用好乡友会基金、惠民基金等社会资源。针对重病致贫家庭,今年街道已为4户家庭发放救助金17188元,确保困难群体在共富路上一个不掉队。
澄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潘佳说,将持续聚焦“三大差距”缩小,深化“澄潭农富”品牌建设,探索“增收激励”等正向引导措施,推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迈上新台阶。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