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的《江南都市报》上登载了一篇题为《58人“归队”,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增至1178位》的新闻,在这重新“入列”的58位参加者中,柯桥籍的宋子俊名列其中。
宋子俊(1893—1970),乳名金友,名克坚,字敬卿,改字子俊,清末会稽宋家店村(今柯桥区平水镇宋家店村)人。他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早期共产党人宣中华等同学,关系较为密切。1924年1月下旬国民党“一大”结束后,跨党的浙江国民党正式代表宣中华首先到绍兴向宋子俊传达会议精神,并介绍他加入国民党,还指导他于6月22日组建了国民党绍兴县党部。1926年3月,在国民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宋子俊与宣中华等9人被选为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还兼任青年部部长,宣中华则任浙江省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省党部的党团书记。1927年2月北伐军克复杭州后,组织成立浙江省临时政务委员会,宋子俊又兼任了省教育科总务股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捕被杀,宋子俊亦被列入通缉名单中。他得知这一信息后,第一时间通知宣中华等有关人员应变转移,自己则辗转逃亡武汉。在发觉汪蒋合流的阴谋后,又即赴南昌,并以浙江省党部代表的身份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中负责宣传与卫生方面的工作。后来,部分起义部队由朱德率领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会师。宋子俊则与另外部分起义部队随周恩来南下海陆丰,加入当地的革命斗争。随后,周恩来将宋子俊等人介绍给当地农协,请他们派船护送至香港,再辗转上海回到家乡。当时,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宋子俊隐姓埋名,与组织失去了联系。1939年3月下旬,周恩来回绍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曾询问绍兴亲友:“宋敬卿在不在?”此时他已易名子俊,在台州中学执教,两人终于未能谋面。回乡后,宋子俊一直在中学和师范工作。1953年开始去上海高桥中学任教,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0年退休还乡后,他参与并负责过绍兴民盟的有关工作。
宋子俊的族兄宋紫佩是鲁迅的学生和终身挚友,因这一层关系,他早年亦与鲁迅相识,并有过往还。特别是1912年1月3日绍兴《越铎日报》创刊后,鲁迅指导报社人员阅稿编排,并负责“西方译电”一栏。他从上海的《大陆报》《字林西报》,东京的《朝日新闻》,德国的《东亚报》中选译国际要闻供《越铎日报》刊载,“每日由宋紫佩叫其族弟宋子俊到东昌坊口鲁迅家中取稿付印”。
鲁迅还把它写入了散文《范爱农》中。辛亥革命发生时,鲁迅正好在绍兴。王金发是当时绍兴的都督。鲁迅对王金发率军来到绍兴,先是欢迎,后是合作,最后起了矛盾。《范爱农》里有一段:“这样地骂了十多天,就有一种消息传到我的家里来,说都督因为你们诈取了他的钱,还骂他,要派人用手枪来打死你们了。”这里写到给鲁迅传递消息的人正是宋子俊。《乡土忆录——鲁迅亲友忆鲁迅》里《骂都督》一节有详细的记述:“针对王金发及其‘军政府’在绍兴的一些行径,鲁迅在《越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讽刺文章,王金发看后大发雷霆,说:‘豫才是什么东西,给他好看好看。’有位叫徐叔荪的把情况告诉鲁迅的学生宋紫佩,宋紫佩于是叫自己堂弟宋子俊送信给鲁迅。”宋子俊老年时也有回忆,这送信的事,大约是1912年的2月上旬,这天信送到鲁迅先生家里,已是傍晚的时候。鲁迅先生正和范爱农在小堂前吃酒谈天。“我把信交给鲁迅先生,他拆开一看,眉头一皱,就放在桌子上了,并厉声说:‘我料他不敢!’”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