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唐宋诗人笔下的桂花

2025-10-26 22:46

来源:

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时节。桂,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丛生山林,间无杂树。中秋前后开花,其色淡黄,密小如粟,清香绝尘,浓郁远溢,有“十里飘香”之誉。它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唐宋诗人对它更是赞不绝口,多有名篇佳句流传。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广泛引进外地树种,使柳州的园林绿化遍及城乡。桂树从衡阳移栽到了柳州,它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摇身成了南方佳木。柳宗元有《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诗纪其事:“谪官去南裔,清湘绕灵岳。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鸾鷟。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南人始珍重,微我谁先觉。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桂的这种在北可傲霜开放,在南可易地生长的品格,不正是诗人自身高风亮节的写照吗?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是历代写庐山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诗题为《庐山桂》的一首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籽下人间。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枝干日长大,根亥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庐山去咸阳,道是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诗人在距今1180多年前,面对当时匡庐满山遍野的“石上桂”遭人冷落、自生自灭的景象,在诗中除表示愤愤不平外,还着力描写了庐山桂的野生性状和与石抗争的顽强生命力。

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岩桂》诗也是咏桂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颂:“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仲秋时节,那英姿挺拔的桂树屹立在山岩之下,迎着飒爽的金风,独自开放,香气四溢,沁人肺腑。作者借岩桂卓然不群、远离世俗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的向往,流露出自身甘心淡泊、不求闻达的思想感情。

宋朝诗人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也是一首咏桂花的名词:“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上片写桂花的形象与高洁的气质,“香与韵、两清洁。”两句话,六个字,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下片承上片趣旨,借物抒情,寄意深远。吴坦伯对谢懋的词,推许甚高,称其“戛玉敲金,蕴藉风流”。

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亦有《鹧鸪天》词咏桂,词曰:“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这首咏桂花词却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比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中。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岂非一大遗恨?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