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起三位老人分别是陈尧尧、王德汀、潘伟光。

94岁的梁富铨(左)向纪念馆捐赠了不少实物。
“150多位革命战士,每一位的老家我都去过”
新昌县儒岙镇横板桥村曾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新昌南部山区革命武装的聚集地、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所在地。如今,在横板桥村党群服务中心西侧的一栋小楼内,由天姥山分会的老人们筹建的革命纪念馆就坐落于此。
走进纪念馆,靠墙三面展柜与中央环形展柜内整齐陈列着立功奖状、喜报和功劳证等资料的照片,以及少量由仍健在的革命战士以及烈士家属捐赠的资料和实物,墙面上贴满了战士们的生平资料与旧照。每一张图纸的背后,都是天姥山分会老人们无数次的走访与考证。
“被纪念馆收藏了相关史料的革命战士目前有150多位,每一位的老家我都去过,每一位的家属我都见过。他们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潘伟光是天姥山分会的会长,今年71岁,谈起革命故事,他神采奕奕。他曾是一名物理和数学老师,担任过新昌县长征中学的校长。谁也想不到,退休后的他,会走上一条与数理化全然不同的路。
2021年,横板桥村村委会计划编写村革命简史,机缘巧合下,将主编任务交给了当时已经退休且热衷地方文化的潘伟光。于是,带着一封介绍信,他第一次走进了新昌县档案馆。这一查,他才发现横板桥村的革命历史如此丰厚。“我认为,仅仅写一份简史,不足以告慰所有在此战斗过甚至牺牲的战士。”为此,他深感责任重大,在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天姥山分会。
这位退休教师的热忱如磁石般吸引着志同道合的老人。如今,在天姥山分会的名册上,已登记注册有近50位成员,平均年龄约65岁。会员中,有85岁的王德汀,曾负责新昌县组织工作的他,珍藏着全县退役军人的档案名册;有74岁的陈尧尧,他的父亲是抗日老兵,已于今年去世,为了圆父亲寻找战友的梦,他骑着电瓶车从家里骑行25公里,赶到横板桥村申请入会……老人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擅长写作,有的擅长摄影。一旦发现与烈士有关的线索,便轮流上岗,五人一组,立即出发追踪走访。
“时间越长,越难寻踪。很多父辈的故事,已经无法考证。”潘伟光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快地把散落民间的革命记忆搜集起来,用纸质方式留存,让新昌的红色基因被更多人知晓。”
见到他们,老兵的遗孀号啕大哭
10月11日,天姥山革命纪念馆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今年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梁富铨在子女的陪同下,坐了两个小时的车,从越城区府山脚下来到了天姥山下,将自己珍藏的两套军装、领章、功劳证和立功奖状等实物11件无偿捐赠给纪念馆。“还剩一套军装留给我百年之后,其他的,就留在这里。至此我的心愿了了。”老人说。
梁富铨与天姥山分会的缘分,源于多年前潘伟光的一次寻访。当时,潘伟光多方打听到这位转业至越城区的同乡老兵,便立刻动身前去拜访。当时梁富铨身体不太好,见到来自新昌老家的来访者,心情十分激动。
“我们纪念馆收到的第一枚纪念章,就是老人初次见面时送给我的。”潘伟光说。
这回梁富铨精神明显好转,执意要亲眼看看纪念馆,还捐赠了省吃俭用攒下的两万元。
“这笔钱我们是要还给老人的。这份心意更激发了我们抢救性挖掘红色资源的信心和热情。”潘伟光感动地说。
搜集红色史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天姥山分会的工作方式堪称原始,全靠多处打听、亲自前往。潘伟光有两辆电瓶车,一台放在儒岙镇,另一台放在新昌县城,随时准备骑电瓶车出发。“线索主要来源于老战士的回忆、战士的遗属和亲友的讲述,以及热心人提供的资料。我们还向有关部门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史志研究室、老干部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查找相关档案和名册。”他说,有了线索,他就先骑着电瓶车去打听,若对方已经搬家,就追到下一处,不找到不罢休。
抗战老兵张双友的信息,是潘伟光在新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的名册里找到的。他先是赶到张双友的老家东茗乡,得知张双友已经去世,其女儿已带着母亲搬至梅渚镇杨梅坪村,潘伟光立刻带着同伴转道前往。在这里,他见到了张双友88岁的遗孀。老人的眼睛几近失明,但在明白潘伟光的来意后,突然号啕大哭。之后,老人详细谈起了丈夫的往事,尽管年纪大了讲话有些磕磕绊绊,但还是坚持不让女儿代劳,还拿出了几枚珍藏的纪念章,让潘伟光存入档案馆。
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偶遇,也可能成为天姥山分会寻找历史面貌的线索。“我特别爱聊天,有一回,我在路边补鞋,就听一个人说他家亲戚就是抗战老兵。我马上请他带我去他亲戚家里了。”潘伟光笑着说,寻访到的是位参与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已93岁高龄,依旧非常健谈,老兵讲到兴浓处,直接给了他两本手抄回忆录供他复印。这位老兵的经历也在档案馆的资料中得到了佐证,潘伟光说:“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书中的文字才能变得有血有肉。”
与时间赛跑,让英雄的事迹永存世间
“你们终于来了。”这是天姥山分会成员们在走访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又像是一句紧迫的嘱托。
潘伟光告诉记者,曾经的抗战老兵大多已经离世,只留下遗孀还守着老兵当年的荣誉和遗物,等待一个愿意倾听的“有缘人”。更有不少家庭,后辈对老一辈的故事已经知之甚少。那些英雄事迹,正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走向沉寂。
在新昌县烈士陵园安息的299位烈士中,只有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叫王清娟,是新昌县儒岙南山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1949年3月在儒岙甘湾村牺牲。2022年,天姥山分会成员来到她的家乡,希望探寻更多革命故事。然而,遗憾的是,仍守着王清娟故居的只有她的侄子,姑姑牺牲时他尚年幼,对那段革命经历所知有限。而去年,王清娟侄子也已离世。王清娟的更多故事,或许将被永远埋没。
面对不断增加的线索与有限的时间,几位老人默契地形成了接力。潘伟光太忙时,89岁的王德汀便会主动顶上。不久前,王德汀在与村民闲聊中听到线索,便独自坐着公交车前往15公里外的澄潭镇上湖村,寻找一户“一门双烈”的人家。“那户人家有三个儿子,两个都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王德汀说,尽管他在村中多方打听,却始终未能找到烈士的亲人。后来,他在新昌县档案馆中查到了这对兄弟的资料,可纸上除了名字,没有再多消息。
“很多人问我,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查呀?这有什么意义?我想,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是那些革命先辈用血肉换来的。记住他们的人生,就是最大的意义。”潘伟光说,如今,天姥山分会已搜集到近300件实物、挖掘出150余位革命战士的故事。“他们也曾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我想让他们留下名字和过往,永远活在大家的记忆里。”
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这群老人一次次出发,一遍遍追问,为历史留证、为未来亮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编辑:胡鑫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