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幸参与2025年浙江省国际化校长培训班,深入接触新加坡教育体系,其在理念构建、体系设计与实践落地中的独特魅力令人印象深刻。新加坡教育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人才”为核心,融合国家需求与个体成长,诸多经验值得借鉴。
精准定位的教育理念:
立足国情,聚焦未来
新加坡作为资源有限的城市国家,将教育视为核心战略,秉承“务实、多元、前瞻”的理念。其“精英教育与普惠教育并重”的定位尤为突出:实行10年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4年),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依据学科能力分流,初中按学业水平进入G1(基础班)至G3(快捷班)不同层级班级,契合“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理念,且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师资均衡,保障教育公平;同时实现基础教育100%入学率,投入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确保每个学生享有优质起点。此外,新加坡教育极具前瞻性,将“全球化视野”与“本土文化认同”纳入培养目标。从小学“社会研究”、中学“全球议题”探究,到高校国际交换计划,助力学生了解世界动态;通过华语、马来语等族群母语教育,强化本土历史文化认知,培养“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的人才特质。
科学严谨的体系设计:
分层培养,衔接顺畅
新加坡教育体系“分层清晰、衔接紧密、注重实践”,构建起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闭环链条。基础教育阶段,突破“唯分数”评价,建立“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多元体系: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贯穿日常,通过社区服务、团队项目培养责任感;户外露营(小学四年级至中学毕业每年3—5天)与CCA(辅助课程,类似拓展选修)为必修课,中小学半天授课、半天开展CCA(涵盖体育、艺术、科技等),其表现纳入升学评估,且与升学挂钩(高分可享“升学优待”),倒逼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层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以“科研驱动、对接产业”为导向,紧扣生物医药、电子科技等重点产业需求设置专业,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实现“产学研用”无缝衔接,既提升就业竞争力,又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
赋能教师,激活学生
新加坡教育的高效落地,依赖高素质教师队伍与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选拔严格,政府提供海外研修、专项培训等完善的职业发展支持;课堂普遍采用“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摒弃“填鸭式”教学,如某中学科学课以“气候变化对沿海城市影响”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调研、设计方案,充分激发主动性。
同时,新加坡践行“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校长、主任、名师每6年轮岗,保障教育均衡;2024年取消9所“拔尖人才培养小学”,推动各校通过项目发掘学生潜能,促进教育公平。教师普遍秉持“追求卓越”理念,主动承担工作;教育评估涵盖领导策略、教师发展、学生福利等九项内容,通过自我评估与校外评估,反思改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此外,学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课后辅导,为学有余力学生开设进阶课程,关注个体差异,助力每个学生找到适配发展路径。
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在于清晰的理念引领、科学的体系设计,以及“以人为本”的实践落地。其在教育公平与精英培养的平衡、教育与产业融合、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当前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可结合实际探索路径:一是优化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借鉴“动态分流”理念,结合学业、兴趣、能力等多维度指标,构建阶段性、可调整的分流体系,提供多次选择机会;二是强化分流后资源保障,配置适配师资、课程与设施,避免“分层歧视”;三是推动高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精准匹配,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
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分流制度可能带来竞争压力、文化传承弱化等问题,我国需立足自身特色,批判性吸收经验,深化教育改革,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乐活周刊)
作者:柯桥区秋瑾小学党总支书记 倪水良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