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绍兴,是水乡又是桥乡。那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又为城乡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不过,不是所有河流都建有桥梁。毕竟建桥既需时间,又需人力和物力。于是,人们想出另一种办法,那便是渡船。
渡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一条木船,由艄公或撑或摇给人们摆渡,但因用的是人力,因此,人们到了对岸需付给一定的报酬,以便使摆渡人能维持生活。另一种是没有摆渡人的渡船,也就是一种自助式的渡船。在我们绍兴,一般都用这种渡船。这种渡船造型别致,外形呈方形,船深约80厘米,船底略小,形似一只特大的稻桶。船的每边长约两米,用厚木板拼制而成,使渡船十分牢固。渡船的四边,均有宽约20厘米的船舷,以方便人们上下时踩踏。每条渡船的前后都各系有一条粗麻绳,每条麻绳的长度均稍长于河面的宽度。这两条绳子各系在渡船与两岸的河岸之间。当人们要过河去对岸时,便可乘船过河。但人不能站在渡船的舷边,需站在船内,或坐在船舷,以防落水。然后,其中一人双手拉住连接对岸的那条粗麻绳,左右两手交替着用力拉拽(这个过程我们叫“搊渡船”),渡船便慢慢向对岸驶去。如果所乘的人较多时,因载重量增加,需两三个人同时拉拽。这样,既可省力,又可增加行驶速度。渡口两岸,一般各建有一个埠头,供人们上下。等渡船到达对岸时,为能安全上下,其中一人仍需拉住绳索,让大家能安全上下。当乘船的人全都上岸后,还需等另一批去对岸的乘客都下船后,这个拉索的人才能最后一个上岸。
我小时候,这种渡船在我们村子附近就有两条,一条就在距我们村往南百米的鉴湖渡口,供村民去对岸畈里干活时乘渡,另一条在距我们村约500米的宝善寺渡口。这是我们附近几个村的人们去城镇的必经之路,乘的人比较多。记得我曾跟着母亲去柯桥镇上时,在宝善寺渡口乘过好几次,觉得非常好玩。方形的渡船比一般的木船还要稳当,不会左右摇晃。但因渡船有些大而笨,我们小孩子力气太小,根本拉不动绳子。记得我第一次乘渡船时,刚跳下船,便抢着去拉那条绳子,可我使出了浑身的力,渡船只稍微动了一下。旁边的小伙伴见了,忙帮我一起拉,渡船这才慢慢向前,但我俩已累得满面通红,引得母亲和其他人都哈哈大笑。同乘的一位叔叔见了,笑着边从我俩手中接过绳子边说:“小朋友,等你俩长大了再来拉吧。”这活真的很累,若乘船的人较多时,即使大人也拉得非常吃力,需两三个人一起拉才行。如果是冬天,因渡船的绳子是浸泡在河水里的,双手所捏的绳子会感到刺骨的冰冷,很快就被冻得通红而麻木了。
时代在前进,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村附近的两个渡口先后建起了桥,人们乘渡船过河的经历也只能留在了回忆中。
10月23日上午,越城区稽山街道美东社区联合炉峰益启爱志愿服务队、中粮产品团购中心,在美东社区新文明实践站开展“悦养稽山·重阳佳节传温情 志愿服务暖人心”活动。活动中不仅有理发、裁剪、量血压、剪指甲、磨刀、修理小家电等便民服务项目,还现场为老年居民发放重阳糕和长寿面。
10月23日下午,在越城区塔山街道水沟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鲁迅幼托中心大班年段的小朋友们来到这里,为社区的老年居民们送上了一份特别的重阳节祝福。活动现场洋溢着温馨喜庆的气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才艺表演,有的唱起朗朗上口的童谣,有的跳起活泼可爱的舞蹈。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时不时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温暖的瞬间。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乐活周刊)
作者:沈锡盛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