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到北京天安门,往返一次的路程,鹰击-20导弹的射程能让汽车行驶一天一夜。这2000公里中,隐藏着怎样的乘法问题?”近日,柯桥区科技城小学开展了一场由濮志坚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全程指导的“数学跨学科教学”课例研修。胡菊萍老师执教的《阅兵中的数学》一课,从一段震撼的阅兵视频导入,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执旗手的3行3列方阵、导弹车的6轮4辆排列、士兵队列的整齐分组——当孩子们化身“小小司令员”,运用乘法算式计算装备数量时,数学成为他们理解“国之重器”的钥匙。
“原来课本中1到6的乘法,可以用来丈量祖国的强大!”课后,一位李姓同学兴奋地分享道。
据了解,今年秋季刚成立的科技城小学,秉持“梦启云程・科创未来”的办学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连接知识与生活,让成长与时代同步,使数学与人文、科技碰撞出更多火花。
“为什么计算诸葛亮的身高,有人得出一米八,有人得出二米二?”赵家欢老师的《度的世界》一课,以三国人物身高之谜为引,带领学生走进度量衡的演变历程。
从“布手知尺”的身体测量,到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的度量标准,再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创举,孩子们逐渐领悟:数学的“标准”背后,蕴含着社会进步的密码。
当学生用市尺重新测量课桌,对比秦尺与现代尺的差异时,他们不仅建立起“量感”,更理解了“统一”的意义。
“古人在使用土圭测日影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数学规律?”王春英老师的《二十四节气》课堂上,学生的目光追随着视频中的圭表,在测量记录表上勾画出影长的变化。
“原来数学能与节气文化如此结合”“应引导孩子在真实问题中学习数学”“跨学科不是简单叠加,而应找到学科间的‘灵魂连接点’”……在交流讨论环节,老师们的笔记中写满了这样的思考。
“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交汇处,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安昌街道教育党委书记、科技城小学校长濮志坚表示,本次“数学跨学科教学”课例研修,没有枯燥的公式堆砌,只有阅兵方阵中的乘法奥秘、二十四节气中的影长变化,以及度量衡背后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也记录了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探索“学科融合”的成长足迹。
“一堂好的跨学科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温度’——它既能丈量天地,也能照亮心灵。”数学教研员洪钰铨如是说。(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