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见习记者 傅平航 文/摄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倪建荣书房的木桌上。70岁的她端坐桌前,左手稳稳按住花边图样,右手捏着针线,棉线穿过纸孔,在图纸上挑成花样。
倪建荣与绍兴花边的缘分,始于1969年。彼时13岁的她看着母亲聚精会神挑花边,便生出学艺的念头。“先学把粗线扎到纸样上,再从最简单的十针根、十针叶练起。”母亲手把手教她,几天后她又学旁步,接着是网眼针、花三针、穿线针、蛇皮针,最后掌握了复杂的扣针。凭着巧手,她很快就能去花边厂接活,挑出的花边平整细腻、定位准确,成了同行称赞的“熟手”。
1975年,倪建荣进入绍兴花边厂,师从俞招英师傅任检验员,连续3年获评先进工作者。她利用业余时间精进技艺,精通扎花、挑绣、镶拼等全道工序,还自创多种针法。这份手艺帮她在城里成家立业,养活了一家人。
她守护的绍兴花边,有着特殊的来历。这门技艺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原名“万里斯”,20世纪20年代传入绍兴,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文化于一体,以设计新颖、挑绣层次分明、色泽素雅见长。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绍兴花边迎来了巅峰期,不少绍兴妇女投身挑花。然而,随着乡镇企业崛起、国际抽纱市场萧条,手工编织渐入低谷,技艺濒临失传。
挑花边可不是件容易活儿:不光要选对棉线,还得做硬底板——用普通白纸和牛皮纸叠成两层,每一步都得严格按规矩来。倪建荣回忆,以前做这活儿得先领“筒花”,就是把花边的图样和线扎成一筒一筒的,领回来后得照着要求编花边。特别是用米黄线编的花边,必须编得均匀、干净,不能有脏东西。
2016年,倪建荣入选绍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还入选《绍兴花边——万缕丝工艺之花》插图。此后,她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承上,开设公益培训课,走进高校社区教学。倪建荣表示:“这门老手艺不能丢,我多教一个,就多一分传承的希望。”
作者: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