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城区北海街道一间简朴的居室内,13岁的小辰(化名)静静坐在轮椅上。他与父亲同样罹患渐冻症,母亲同样身患重疾,唯有年幼的妹妹仍带着童真的活泼。尽管这个家庭命运多舛,但每月2394元的基本生活补助与节日专项慰问,为他们托起了生活的尊严。在越城,像小辰这样被纳入困境儿童保障体系的孩子共有214名,今年1至10月,全区累计发放补助353万多元,为这些困境家庭点亮了希望的灯火。
困境儿童,政府兜底。越城区建立困境儿童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助标准提至每人每月2394元,并将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残、精神与智力残疾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除基本生活保障外,“添翼计划”“浙里护苗圆梦助学”等项目精准覆盖困境儿童教育、康复等多元需求,累计惠及2100多人次。
以镇街未成年人保护站为核心,越城区整合托育中心、社区家长学校、妇女儿童驿站等阵地资源,构建起“区级统筹+镇街落地+社区直达”的三级服务网络。针对流动、留守、困境儿童等重点群体,常态化开展假期托管、亲情陪伴、心理慰藉等服务。
在政府保障基础上,区民政局还探索“政府+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开展长效关怀。以慈济基金会为例,自2024年起持续对接越城区20余户困境儿童家庭,其志愿者以“每月上门一次”的频率提供情感陪伴与心理支持,弥补政策覆盖外的“情感空缺”。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北海街道5岁的男孩小岳(化名)因染色体病变导致发育迟缓,志愿者今年3月起每月定期探访,如今孩子已能主动伸手求抱,孩子的母亲也在陪伴中重拾信心,转而加入志愿队伍传递温暖。面对孤独症少年小陶(化名),志愿者通过心理培训和家庭关系调解,引导祖辈转变心态,发动亲属资源,从而缓解了照护压力。
慈济基金会总部位于苏州,2013年起在绍兴开展公益活动。目前基金会10个志愿小组共约300名成员多为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他们以“付出无所求”为理念,凭人生经验与爱心开展服务。目前,其服务范围已覆盖越城6个主城区街道,并计划向陶堰、富盛等镇街延伸。
“我们通过搭建区级综合服务平台,联合20余家镇街服务站与社会组织,建立供需衔接与激励评价机制,实现资源全域统筹,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出‘情暖童心’‘白血病救助’等15个精准项目,构建起‘弱有众扶’的良好格局。”越城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曹盛昌说。
作者: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