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水岸边》复演首场座无虚席。
10月9日晚,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骆家葑村文化礼堂里灯光明亮,莲花落舞台剧《鉴水岸边》复演首场即将开始,礼堂内外人头攒动。对绍兴人来说,莲花落是再熟悉不过的乡音——一人、一扇、一醒木,便能说尽世间悲欢。而今,20位演员同台,八幕故事交织,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创新改编 舞台有笑有泪
八幕剧的序曲响起,舞台上灯光与布景交错,不同于传统莲花落依靠演员口述、观众脑补的虚拟空间,这一次,借助舞美营造出一个真实可感的世界。台上,20位演员身着戏服,陆续步入场景,莲花落《鉴水岸边》正式开演。
故事发生在清朝宣统年间的鉴水河畔,曹府少爷官宝、丫鬟金妹、呆大等人物命运交织,演绎着善恶与救赎的主题。当曹官宝倚仗权势欺压金妹时,台下观众愤慨不已;呆大出场带来转机,场内又响起阵阵笑声。观众的情绪随剧情跌宕起伏,嬉笑、感动、潸然泪下。
《鉴水岸边》剧照。
“传统莲花落以一人独唱见长,演员往往一人分饰多角。”一级导演、《鉴水岸边》的创作者汪嘉宝在侧幕凝望着舞台,眼神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这次是20人唱一台戏,从曲艺提升到舞台剧,莲花落跨出了一大步。”
传统的莲花落是“曲艺”,重在“说唱”;而《鉴水岸边》是“舞台剧”,是综合性的戏剧艺术——精美的舞美构建出逼真的鉴水岸边,灯光巧妙烘托着剧情氛围,服装化妆细致入微。章利萍、姚百青、韩会稽、陈巍良、施律民、胡敏霞等名家和新秀组成的演出班底不再是“说书人”,而是化身为血肉丰满的“剧中人”。这场视听盛宴让老戏迷和村民们由衷感叹:“原来传统曲艺还能演得这么精彩,让人看得热泪盈眶!”
几经波折 老戏再获“新生”
《鉴水岸边》的诞生,是一段漫长而执着的艺术旅程。12年前,这部剧首次以舞台剧形式亮相,至今依然在绍兴曲艺圈传为佳话。
“这个故事,在我心里酝酿了10年。”汪嘉宝回忆道。作品取材于一个在民间流传的半把剪刀冤案传说,聚焦大家庭中的悲欢离合,展现人性善恶。最初,他将故事创作成男女双档莲花落,由翁仁康和陈琴湘合作完成,录制磁带,后改编为广播剧,在电台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这些尝试,为后来舞台剧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鉴水岸边》第一次以舞台剧形式与观众见面。时隔12年,汪嘉宝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细节:著名导演陈伟龙被剧本打动,毅然决定友情执导;布景、灯光等全靠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鼎力支持;演员们靠着对莲花落艺术纯粹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排练,硬是撑起了这台戏的首演……
然而,由于后续资源的匮乏,这台初绽光芒的戏被暂时封存了起来。12年里,剧本几经修改,演员几度更替,梦想始终未曾熄灭。今年上半年,在各方努力下,《鉴水岸边》终于迎来复排。
众人拾柴 曲艺重焕“青春”
《鉴水岸边》的成功复演,是一场以艺术家为核心、多方力量共同促成的文化盛事。在这一“众人拾柴”的艺术工程中,汪嘉宝和他的“汪家班”无疑是那簇最亮的火焰。
作为创作这台戏的灵魂人物,汪嘉宝是整个项目的“定海神针”。从最初的剧本构思,到每一句唱腔的设计,再到舞台呈现的各个环节,他都倾注了全部心血。更难得的是,他凝聚起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汪家班”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个以师徒情谊与艺术理想为纽带的创作核心。他们不靠国家资金支持,靠着自力更生,盘活了这台戏。
演出结束后,“汪家班”的成员们来不及卸妆就忙着搬运道具、设备,来来往往间不忘复盘:“师父我刚刚走错了几步你发现没?”“师父,我找到感觉了,下一场会更好的。”这寻常的对话里,是他们对曲艺的热爱。

《鉴水岸边》能在骆家葑村迎来新生,离不开一个关键角色——文化特派员高琴。作为连接文艺资源与基层需求的关键桥梁,她积极整合资源,将这部汇聚众多艺术名家心血的舞台剧送到了村民家门口。在高琴的牵线搭桥下,《鉴水岸边》的团队先在鉴湖街道王家葑村进行了彩排试演,多番打磨之下,最终让骆家葑村的舞台大获成功。接下来,剧组还将到全市多个地方举办12场公益演出,推进文化惠民。
绍兴市文联、民盟绍兴市委会等单位的指导与支持,则为演出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与视野。绍兴市文联副主席赵飞霞在观看演出后动情地说:“我们把高雅的艺术带到大地上,那它开出的花会真正地有烟火味,也能够真正地感动人。”当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扎根于乡野沃土,它便能从民间汲取最深厚的滋养,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他山之石
曲艺有“新”声
这几年,传统曲艺深植生活沃土,在变与不变中寻得平衡,“破圈”而出。除了莲花落创编舞台剧形式,其他曲艺亦在焕新“圈粉”——
内蒙古《草原恋》:
曲艺与民俗的情境化重构
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曲艺团创新推出曲艺·民俗婚礼《草原恋》,将传统曲艺表演与蒙古族婚俗仪式深度融合。作品突破舞台局限,通过情境化再现、仪式化表演,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创新不仅活化利用了丰富的非遗资源,更通过“曲艺+民俗”的路径,为传统曲艺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定位,成功探索出民族曲艺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有效途径。
扬州少堂书场:
曲艺演出的文旅融合新范式
扬州曲艺界以少堂书场为试验田,大胆改革传统演出模式。针对旅游市场特点,创新推出“短、精、互动强”的精品曲艺演出:将传统长篇书目浓缩为60分钟精华版,建立12个节目的可组合节目库,推出“曲艺盲盒”等年轻化互动形式。在语言表达上采用“扬普结合”方式,既保留方言韵味,又兼顾外地观众接受度,为传统曲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苏州评弹《娜事Xin说》:
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
苏州评弹新创剧目《娜事Xin说》以其独特的创新理念赢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作品在保留评弹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现代化创作手法,以全新视角重构传统故事。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表演与现代化的舞台呈现相得益彰,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又赋予了这门古老艺术崭新的时代气息,为传统曲艺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成功样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董晓晓 编辑:姜京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