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植物科普遇上AI算法,如何避免“花生上树”?

2025-10-24 16:45

来源:

前不久,良品铺子的一张AI广告图引争议:画面里,饱满的花生果实挂在枝头,配着鲜艳的花朵,看似生动却透着古怪。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作物,花生理应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这张由AI生成的广告图,一下子暴露了人工智能在自然科普领域的“知识盲区”。

事实上,“花生上树”并非个例。从长出水面的荸荠,到爬上藤架的山药,再到花叶同时出现的石蒜……AI绘制的植物科普图频频“翻车”,不仅让科普失去科学性,更可能误导大众。

A

AI画植物,频“翻车”

AI画的花生,不仅果实挂在枝头,还让花和成熟果实同时出现,违背花生最基础的生长规律。

为何AI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业内人士分析,核心问题在于AI并不“理解”植物生长,只是对海量图片数据进行“模仿拼接”。在AI的训练数据中,“花生”多以单独果实的形态出现,比如包装袋里或在餐桌上,而“植物结果”的常见场景多是果实挂在枝头,如苹果、桃子等。当AI需要绘制“长在植株上的花生”时,便会默认套用“枝头结果”的模板,从而出现“花生上树”的荒诞画面。

如果说生长规律错误是“大方向偏差”,那细节上的漏洞则让AI植物画的科学性进一步打折。擅长植物手绘的绍兴画师王琴告诉记者,科普绘画对细节的要求极高,“一朵花的花瓣形态、叶子的数量、果实的纹路,都必须与真实植物一致,可AI往往在这些‘小事’上频频出错。”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给AI提供权威资料,错误依然难以避免。有研究者将《中国植物志》中关于某植物的茎、叶、花描述输入AI系统,结果AI虽能画出大致形态,却遗漏了“花序类型”“果实着生位置”等关键信息,最终画出的植物依旧“似是而非”。

B

手绘科普画,有“温度”

与AI的“漏洞百出”相比,手绘植物科普画则透着“匠心”。

“画一株植物,不是简单‘照葫芦画瓢’,而是要先‘读懂’它。”王琴说。她受邀参加过全国多项重量级的植物和昆虫的科普绘画册的创作项目,画作今年还在深圳美术馆展出。每次接到绘制任务,她都会先做“功课”:查《中国植物志》确认学名和形态特征,找野外实拍视频观察生长过程,甚至会亲自去田间、山林观察植物。

王琴认为,手绘科普画的价值不仅在于“准确”,更在于“有温度”。“AI画的植物再好看,也没有生命力,而手绘时,画师会根据植物的生长状态调整线条和色彩——比如,刚发芽的叶子用浅绿,成熟的叶子用深绿,枯萎的叶子加一点黄褐色,让读者能感受到植物的‘生长气息’。”

此次“花生上树”事件,也给科普创作者敲响了警钟:自然科普不是“看图说话”,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传递科学知识的责任。正如王琴所说:“一笔一画画出的不仅是植物,更是对自然的尊重;一眼识破AI误区的能力,不仅是技巧,更是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在AI与手绘的碰撞中,我们更该明白:真正的科普,永远以“准确”为前提,以“育人”为目标。

延伸阅读

如何识破AI植物科普画“陷阱”

面对真假难辨的植物科普图,读者该如何甄别?结合王琴的建议和业内经验,记者总结了6个实用技巧:

1.看“生长逻辑”:花、果、叶是否“匹配”。这是最核心的判断标准。比如,苹果、桃子等木本植物的果实应长在枝条上,若长在树干中部,可能是AI生成。

2.看“细节数量”:是否存在“数错数”的情况。观察叶子数量、花瓣数量、果实数量,若出现“3片叶子当2对”等情况,可能是AI生成。

3.看“光影色彩”:是否“过于完美”或“逻辑混乱”。AI植物画的色彩往往过于饱和艳丽,缺乏自然植物的色彩过渡;光影也常出问题,比如,同一植株上出现多个光源方向。

4.看“比例尺寸”:是否符合现实规律。比如,葡萄果实比拳头大、草莓比苹果大、叶片比树干宽,这些明显违背比例的画面,多为AI生成。

5.看“背景整体”:是否“不真实”或“无层次”。AI生成的背景常显得“梦幻却空洞”,比如,植物背后是模糊的“假风景”,没有真实的土壤、杂草、昆虫等自然元素。

6.看“生命力”:是否有“僵硬感”。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手绘或真实照片中的植物,叶子会有自然的卷曲、枯萎,花朵会有开放、半开放、凋谢的状态,果实会有大小、成熟度的差异;而AI植物画往往“千篇一律”,叶子全是完美的形状,花朵全是盛开状态,没有自然的“瑕疵”,透着僵硬和虚假。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珏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