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老街巷的“记忆地图”

2025-10-24 16:18

来源: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绍兴是著名水乡,境内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街巷纵横……随着城市发展变迁,许多原本耳熟能详的大街小巷已被拓宽改造,有的则消失不见。《绍兴街巷》一书保存有多幅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古城街巷照片,现在让大家来看一看,这些已消失的街巷中,是否留有你当年的岁月?

都昌坊口现为鲁迅中路

众所周知,绍兴之名取自南宋年号,越地州府当年有幸成为驻跸皇宫,许多路(省)一级衙门和军事机构迁入,大量士民涌向绍兴。为适应城市规格提升和管理需要,南宋绍兴知府汪纲治理府城,设立五厢九十六坊,街衢多以坊称之。据南宋宝庆《会稽续志》载,绍兴城区曾列坊名96处,像富民坊、月池坊、作揖坊等沿用至今,绝大多数后被改称街弄。

都昌坊口,又称东昌坊口,位于鲁迅路与新建南路交叉,因坊口南首有一座都亭桥,故宋时称都亭坊。《越绝书》云秦始皇东游之会稽,以甲戌(辛卯)到大越,舍都亭,都亭之名始此”。此桥现仍尚存,南北走向,桥两端都设斜坡和三级台阶。都昌坊口原先街道狭窄,路宽不过三四米,鲁迅故居即在坊口东侧。1953年为新建鲁迅纪念馆而拓宽路面,拆除沿河旧房,改称鲁迅路。2003年为发展旅游事业建设鲁迅故里,路面改用青石板,都昌坊口被称为鲁迅中路。

曾经的西营。(摄于1999年)

西营变身城市广场

西营,原址在大善塔东北首,为东西向小路,东起解放北路,西至原人民剧院,长约200余米。该地宋时为驻军营地,因位于大营之西,故称西营。其时,府城分五厢九十六坊,西营为第四厢。据嘉泰《会稽志·军营》载:“禁军威果系将第二十二指挥营在第四厢鲤鱼桥东,置额500人”。按鲤鱼桥东以营为地名,分别有铁甲营、西营两处,现铁甲营犹在,而西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建设城市广场时被全部拆除。

西营现仍被“老绍兴”们津津乐道,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有一个叫潘尚升的袍渎人搬到西营,使用原先生产红毡的“潘万盛”招牌,专门制作乌毡帽,年产2000顶,这是绍兴城区历史上首家有记载的专业毡帽店,也让头戴毡帽成为了绍兴人的一大风俗。二是当年在大善塔北侧有一个西营小学,附近还有绍兴百货大楼和绍兴县二轻工业局等单位。

洋河弄,后扩建为沈园景区。(摄于1995年)

黄花弄踪迹难觅

黄花弄,原位于胜利路锦麟桥南侧,是一条沟通龙山后街与环山路的南北向巷弄,长102米,宽2至3米。弄名由来,一是传说此地仲夏时节黄花烂漫;二是与明末清初山阴才女王端淑有关。王端淑是明朝文学家王思任女儿,酷爱读书,擅诗文,精于史,又善绘画。王端淑后与钱塘诗人丁圣肇结为伉俪,明朝覆亡后与丈夫回山阴寓居,所画黄花鲜活绚烂,疑似真花,后人遂将王端淑绘画之地称为黄花弄。

1958年,因兴建环山路黄花弄南端口房屋被拆除,弄北端仍通锦鳞桥。现整条弄已成为绍兴饭店一部分,只保留弄西侧范文澜故居。

光明路,现为城市广场。(摄于1999年)

老街巷名称

何去何从

老街巷,弥漫乡愁,是很多老绍兴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不少市民虽然因拆迁搬离,但仍不忘把儿孙辈带回原地,告诉他们要记住根的地方,从而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对于绍兴已经消失的老街巷名称,是否有继承保留的必要,还是完全摈弃,使用全新地名?我市文史专家张明祥曾根据清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记载的483个地名逐一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至今尚存的有131个,占27%;消失改变的达到352个,占73%,而在彻底消失的54个街巷名称中,像龙机弄、雷坛弄、品芳里、仪翔弄等,本身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又被百姓广泛认可,他建议不妨借鉴南京的做法:把已消失街巷名称纳入非遗保护名录,在启用命名新地名时“一键重启”,激活其利用价值。

耀应弄,俗称老鹰弄,现为应天苑住宅区。(摄于2002年)

“老地名承载着绍兴古城的文化和当地百姓的乡愁,我们应该充分知悉地名变更的利害,尊重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避免重名、洋名、怪名等倾向。应立足保护,继承创新,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遵循地名命名和演化规律,避免乱改地名而造成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并不断丰富地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张明祥说道。

(照片采撷自《绍兴街巷》一书)

作者: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