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把临床急需的新药品新技术更快送到患者身边

2025-10-23 22:21

来源:

省医保局日前正式发布“浙江省第一批创新医药技术医保支付激励名单”。名单不长,但分量十足:30个条目包括25个创新药品、3个创新医疗服务项目和2个创新医用耗材。支架法肠转流术、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起搏系统……这些专业名词背后,藏着浙江医保支付改革的巧思:为创新医药技术打通“上市到落地”的快速通道,把临床急需的好技术、好药械更快送到患者身边。

这份名单并非凭空出现。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创新医药技术医保支付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创新技术进入医保支付设计了从申报、审核到激励的全流程通路,更细化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激励的具体路径,为创新技术落地筑牢制度根基。

众所周知,因研发和运营成本,新药、新技术上市后初期费用普遍较高,例如此次入围首批名单的药品、医疗服务或耗材,目前的实际花费要比治疗同一种病的平均治疗花费高出很多。为保障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浙江通过这项开创性政策,对高价值的创新医药技术超出医保支付标准部分,进行一定数额的“补偿”,通过定向激励,打消医护人员“用一单亏一单”的顾虑,并通过三年阶梯式退坡激励,随着市场普及提升,倒逼新技术提供方逐步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与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我们从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费用控制和应用前景等5个维度把关,给创新技术设下硬核门槛,像创新药品得拿出比主流药品更优的临床效果,创新服务和耗材则要在操作路径、诊疗方式上实现‘真创新’。”省医保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浙江医保所激励的是真正推动医学进步、满足临床需求的“硬核”创新。

支架法肠转流术的入选便是生动例证。这项荣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技术,使直肠癌患者无需造口、“挂袋”,从根本上改变了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式。

“一般3周后吻合口愈合,转流支架采用可降解材料,可在体内自行降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该技术研发团队介绍,以往患者常需腹部造口,3至6个月后再进行二次手术,而这项原创技术不仅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流程,更减轻了患者的生理与心理负担。

“它不是新药,也不是新耗材,但通过术式创新,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风险。”省医保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强调,在创新医疗服务项目的认定中,临床疗效和患者获益是考量重点。

此外,首批目录的药品中,Ⅰ类新药占55%,覆盖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出血药等多个治疗领域,都是近期获批、新增获益、技术突破的创新产品,并多用于急诊重症治疗,而药品背后的企业既有辉瑞、阿斯利康等国际药企的明星产品,也有华海等国内龙头药企,还不乏信达、博之锐、海正等浙江本土企业。

细读名单不难察觉,浙江对“创新”的定义兼具广度与深度。相比以往部分政策聚焦单一领域的局限,此次名单实现药品、服务、耗材三类全覆盖,更将“患者获益”作为核心标准。由临床、药学、医保、卫生经济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始终围绕患者实际获益开展工作。为此,这份名单的推荐权交给了每天和患者打交道、跟疾病“硬碰硬”的临床一线。此次入选的项目,均由全省市级以上各大医院申报。

例如,同批入选名单的“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起搏系统”,是心血管领域的重大进展,代表行业前沿水平。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它有效避免了囊袋感染和导线并发症,大幅减轻患者的痛苦与风险。

首批医保激励名单的出炉,是浙江多年对医药创新探索的自然结果。早在2020年,浙江便先行先试,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飞秒手术等4项新技术给予专项支付激励,很快收获成效。2023年数据显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飞秒手术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单机达芬奇手术量,双双跻身全球前列。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实践,为全省政策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医疗新技术不断攀登的同时,医保就像助推器。过去,新药、新技术因支付问题难以惠及患者,医院因费用压力不敢使用,如今,激励名单的落地正逐步扭转这一局面。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