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巡查靠‘两条腿’,一天跑2个社区,步数超2万,还是漏掉过违建。现在盯着屏幕,红色一闪,就知道哪里有问题。”诸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刘梦超指着“综合执法智慧管理系统”,语气中满是感慨。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智慧化升级,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执法”对工作有了全新认知。一天早班,屏幕突然跳出预警:暨阳街道某小区疑似有违建,工作人员点开实时监控画面,看到该小区楼顶露台上,有人正搬运砖块、浇筑水泥……系统一键派单后,片区执法人员10分钟赶到现场,半小时后平台显示处置完毕。
“以前等群众投诉再去,房子已盖了多半,处理难度很大。有了系统提前预警,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彻底。”刘梦超说。
这不是个例。在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无人机成为执法人员的“新同事”。针对辖区在建工地,无人机每天进行空中巡查,对夜间违规施工、建筑垃圾乱倒等进行AI识别、精准取证。执法队员说,无人机一次巡航能覆盖3至5个工地,是人工巡查效率的3倍,且没有疏漏。
当地建立县乡两级行政执法中心,340余名执法人员集中办公,通过数字执法平台整合线索,实现“发现—派单—处置—反馈”全闭环。光交通运输领域,就以数据跑代替80%的现场检查,车辆超限率从20%以上降到0.4%。
执法人员的“苦”少了,办事的“劲”更足了。数字赋能执法,不是“用机器替代人工”的浅层变革,而是推动执法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浙江率先建成全省统一的执法监管数字应用,更是给执法人员装上了“智慧大脑”。目前,应用生产归集数据111亿条,覆盖全省42个执法条线、4600余个执法主体和20余万名用户,累计办理执法业务922万余件(次)。
此外,浙江还在全国率先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提供容错空间。28个执法领域已编制434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今年以来已办理轻微不罚案件1.4万件。
当执法从“冰冷检查”变为“温暖服务”,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变为“群众大合唱”,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温度与效率,真正传递到了千家万户——这,便是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核心价值。
以此为支点,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浙江正持续推动省域现代治理全面突破,为全国提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经验。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