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贩零食行业巨头开始竞逐“港股量贩零食第一股”。

近日,好想来品牌零食母公司福建万辰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辰集团”)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在主板挂牌上市。再向前追溯,今年4月,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而来的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鸣鸣很忙”)就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正式启动IPO。
好想来的上市步伐与鸣鸣很忙的抢先递表,共同鸣响了量贩零食行业新一轮竞争的锣声。两大巨头相继奔赴港交所,不仅标志着行业步入资本竞速的“双雄”时代,更预示着“战火”将从规模扩张,转向供应链效率、下沉市场渗透与自有品牌建设的多维较量。谁能在成本与体验的终极平衡中占据先机,或将成为这场存量之争的关键。
并购整合铸就“万店帝国”
好想来以低价策略疾驰港股
公开资料显示,万辰集团于2011年在福建漳州创立,起初主要从事食用菌业务,2021年4月于深交所上市,通过合资和收购接连拿下来优品、好想来、吖滴吖滴、老婆大人等区域零食品牌,并在2023年将这四大品牌统一合并为好想来品牌零食,逐步形成量贩零食版图。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今年6月30日,万辰集团的门店网络已突破1.5万家,其约95%的产品直接从品牌厂商采购,并通过全国51个常温仓库及13个冷链仓库进行配送。同时,截至今年8月31日,万辰集团已积累逾1.5亿名注册会员。灼识咨询资料显示,该模式使好想来能够提供较大卖场、超市及便利店同类产品平均低20%至30%的零售价。
招股书显示,万辰集团总收入从2023年的约9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3.3亿元,同比增长247.9%。2024年,集团GMV达426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282%,增速领跑行业。2025年以来,集团增长势头延续。截至今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集团收入达225.8亿元,同比增长106.9%。
此次赴港申请上市,万辰集团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进一步扩张和升级门店网络、持续丰富产品组合、提升仓储物流效率及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万辰集团一旦成功登陆港股,届时将拥有“A+H”股双平台。“拥有‘A+H’股双平台,将使万辰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具有更强的资金募集能力和更广泛的投资者基础。”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国际形象和品牌知名度,还能为其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以支持业务扩展和战略实施。同时,通过两个市场的差异性,公司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资本配置优化。
双雄竞逐港股:
量贩零食的“窗口期”争夺战
当下,量贩零食赛道正在成为零售行业中增长最迅速的细分赛道之一。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零食量贩市场规模约1040亿元,同比增长28.6%;预计到2027年,中国零食量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达到1547亿元。
市场的高速增长也令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另一家量贩零食巨头鸣鸣很忙早在今年4月就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正式启动IPO,计划将募资主要投入到门店拓展和升级、供应链优化及数字化建设等,以进一步提高市场渗透率并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据其招股书,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393.44亿元,同比增长282.15%;归母净利润8.34亿元,同比增长288.67%。值得一提的是,鸣鸣很忙2024全年GMV(商品交易总额)高达555亿元。
量贩零食赛道里两大玩家的竞争从零售市场延伸至资本市场,开始呈现“双雄”争霸的局面。针对二者选择此时冲击港股市场的原因,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窗口期比野心更稀缺。港股消费板块估值刚走出谷底,监管节奏明确,6至9个月就能挂牌,而A股消费板块还在排队。同时,美元基金‘5+2’到期潮压顶,Pre-IPO股东必须退出通道。”
余丰慧认为,企业选择此时赴港上市主要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随着业务扩张,企业确实面临资金需求增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背后资本寻求退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港股市场对消费板块的估值逻辑相对成熟,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港股市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和较高的流动性,这对于追求高效资本运作的企业来说具有吸引力。
营销大师特劳特在他著名的《定位》一书中,强调了成为第一的重要性,称其为“领先定律”。他说,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第一个登月的人是谁?很多人都能将答案脱口而出。但往往世界第二高峰、第二个登月的人绝大部分人却不知道。
这条理论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的竞逐。“‘第一股’是免费广告位,但只发一次。”高承远直言,谁先冲击成功,谁就能把“量贩零食=某品牌”写进全球研报、ETF权重和港股通名单,后续竞企得花十倍营销费才能抹平认知差。此外,资本市场愿意给第一名1.5至2倍估值溢价,这笔钱足够补贴三年价格战,赢家通吃效应就此启动。
量贩零食步入终局:
下半场是效率与品牌
曾经隐匿于街角巷尾的零食小店,如今已化身资本宠儿,裹挟着“便宜有好货”的宣言攻城略地。转眼之间,橙绿相间的招牌如雨后春笋般占据街头巷尾,用低过超市三成的价格,精准切中了年轻人“既要实惠又要快乐”的脉搏。
这也折射出量贩模式的兴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和多样化选择的需求。量贩店通过“去中间化”环节和高周转效率,实现了多品种、高品质、低价格的零食供应,比如同款品牌的薯片,在量贩店的售价可能比其他超市或便利店低1到 2元。再加上量贩模式通过散装、称重等方式解决了人们的“选择困难症”,进一步提升了购物体验。
余丰慧表示,“薄利多销”的硬折扣模式能够快速渗透下沉市场,主要得益于其精准满足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然而,这套以规模换效益的逻辑正面临临界点。当“低价”成为入场券,单纯的门店扩张已难以构筑坚实的护城河。
实际上,行业内的竞争已经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现在比的是‘选品+库存’的精细化速度。”高承远表示,门店密度见顶,增量来自同店日销。比如,谁能把1.2万个SKU(即最小存货单位)压缩到8000个不动销(即商品在库存状态下持续无销售记录的现象,通常定义为有库存且连续30天以上无出库销量)清零,把周转天数压到10天以内,把报废率降到1%以下,谁就能在寸土必争的500米商圈里挤出最后1%净利。“数字化、仓配一体化、加盟商资金杠杆,全是围绕这条效率护城河做微迭代——没有魔法,只有0.1个百分点的持续改进。”高承远说。
“现阶段决定企业胜负最关键的能力在于精细化运营和创新能力。”余丰慧称,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方面不断精进,同时,还要具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余丰慧还提到,长远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量贩零食企业单纯依赖渠道优势难以维持持续增长,品牌建设和服务质量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内容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