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山区小县走出农民奔富新路 “缩差共富”,新昌缘何成县域样本?

2025-10-23 08:48

来源:

10月21日,全省寻找“缩差共富”县域样本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新昌。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新昌立足自身实际,深入实施“产业创富、片区聚富、融合促富”三大行动,“缩差共富”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增长6.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3万元,增长12.6%。

作为资源禀赋并不占优的山区小县,新昌如何脱颖而出?“勇于突破地域、资源等的限制,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挂单奔中’集成改革为重要抓手,系统施策、精准发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农民奔共富的新路。”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朱建军用一句话总结“新昌经验”。

以“叶”强链,夯实产业创富根基

在新昌,茶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本盘,全县有15.3万亩茶园,18万人吃茶叶饭。近年来,新昌茶产业的发展路径有了新变化:在做深做实“名优茶精品化”的同时,开启了“新式茶工业”新赛道,总加工年产能超一万吨。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浙江九舟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澄潭街道试水推出了“农富奶茶”,梅渚村村民在村口摆起了奶茶摊。“6天卖了1200多杯!”一位村民说,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还能当老板卖奶茶。

新式茶饮的火热也让原本无人问津的夏秋茶身价倍增。“‘农富奶茶’的原料是夏秋茶,变身奶茶后,价格比直接卖茶叶提升了10倍。”九舟茶业总经理张黎介绍,去年,九舟茶业踏入新式茶饮赛道后,开始引导广大茶农采摘夏秋茶,进一步拓宽茶农增收渠道。

“我们合作的对象包括霸王茶姬、喜茶、一点点等知名新茶饮品牌。”张黎告诉记者,新式茶饮原料茶需求大,为保证稳定的供应链,他们采用了“政府+企业+强村公司+茶农”合作机制,去年吸收300余名低收入茶农参与其中。

在精品化道路上,新昌立足生态优势,建成10个生态茶园、22个精品茶宕,15.3万亩茶园全部实现生态化管理。同时创新实施“五统一”管理,推出三重防伪标识,构建全流程溯源体系。截至目前,“大佛龙井”品牌价值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十,精品茶价格三年增幅超30%。

更可贵的是,产业发展真正惠及了千家万户。全国首个茶业“共富计划”在新昌落地生根,打造共富加工厂、共富工坊等组成的茶叶助农矩阵,带动4000余户茶农人均增收5000余元。茶旅融合新业态同步兴起,5条国家级茶旅线路带动沿线增收近1300万元。

以轴带面,打造片区聚富样板

不光是茶叶,在新昌,“卖风景”也是一个重要的增收渠道。

东茗乡下岩贝村,依托十九峰景区、云海、古道等资源发展成了民宿集聚村,目前全村拥有40余家民宿、农家乐,还开出了8家咖啡馆及多家特色农家菜馆。村民梁金娟原来的收入来源就是采茶卖茶,如今,她将自家老房子租给咖啡馆经营后,既当房东又打零工,年收入是过去的三倍。

与下岩贝隔着峡谷远远相望的金山村,锁定茶叶、豆腐皮、菜籽油三个产业,打造了三坊中心,集聚了11家共富工坊。“‘金衣工坊’有300个灶台,一天能产半吨豆腐皮,还帮4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金山村党总支书记赵斌锋说,今年起,金山村提供种苗,动员全县12个乡镇街道种植黄豆,开展包销,要把黄豆变成“金豆豆”。

两年前,东茗乡下岩贝、后岱山、金山三村组成“下岩贝·金山上”片区,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数据显示,作为全省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下岩贝·金山上”片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2年的3.2万元增至2024年的8.7万元。

这是新昌县“以轴带面”推进共同富裕的缩影。当地深化“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创新“一业一链一组一片”产业富民机制,谋划乡村休闲度假、诗路农旅融合等7条主导产业链,牵引6个片区组团发展。

能赚钱的不只是云海、咖啡。在儒岙镇会墅岭村兢山自然村,5000多棵柿子树也拉起了一条覆盖柿子深加工、民宿、特色餐饮的产业链。

今年,儒岙镇提出了以柿为媒打造“天姥山下”片区的构想,片区以会墅岭村为核心,联动横板桥村、南山村、儒一村等,形成“一村一品、连片发展”的格局。在串联各村的同时,儒岙镇将充分挖掘“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底蕴,保护性开发古道、古桥、驿站,培育特色产业链,营造文旅场景,打造农文旅融合的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段。

以融提效,激发融合促富动能

眼下,新昌县沙溪镇蔡峰村的生态稻田迎来了丰收。近年来,蔡峰片区流转近500亩生态稻田,打造“蔡峰米”生态品牌,全年销售额超200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近300户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

作为全省缩小收入差距领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首批试点之一,新昌县坚持“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通过资源整合、精准帮扶、服务下沉“三管齐下”,做到“造血”和“输血”两手抓,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服务的持续下沉也让山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可及。针对山区老人“办事难”问题,新昌创新推出“乡理乡亲”服务集市,每月固定日期下村,将便民服务送到村民身边。同时,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构建县、乡、村、网格四级服务体系,打造集托育、养老、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补齐民生短板。

同时,新昌持续擦亮生态底色,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10万亩绿色低效林改造。如今,经济林、林下种植、林业碳汇三大产业已初具规模,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更带动了209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2万多农户户均年增收7000元。大力实施“青年+青创”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打造梅渚青年公社等15个青年入乡实践站,吸引了“林小白”“酒鬼小莉”等200余名青年才俊返乡创业,带动增收超过600万元。

从产业帮扶到服务优化,从生态变现到人才集聚,新昌县正以融合提效的多元举措,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打造“缩差共富”县域样本。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