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微信里弹出小栋妈妈的信息:“吕老师,小栋说他旁边有个叫小宁的小朋友,是个异常人,影响到他学习了,能不能调个座位?”“异常?”我心里一沉。小宁平时安静有礼,只是学习很吃力。我稍作思考,回复:“我们先帮孩子正确理解‘异常’这个词,再决定要不要换座位,您看行吗?”
第二天语文课,我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异常”两个字,转身问:“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呀?”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就是跟正常不一样”“奇怪的东西”……
我点点头,语气温和却清晰:“‘异’是不同的意思,‘常’是平常、普通。晚霞异常美丽,是说它不同寻常的美;机器数据异常,是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个词本身没有好坏。可如果我们用它去形容一个人——”我停顿了一下,看向他们的眼睛,“它就成了一把看不见的刀。”孩子们感受到我语气逐渐严肃:“那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异常人’呢?”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行为奇怪的、说话莫名其妙的、长得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完了,我郑重地问大家:“那我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异常人’?”教室顿时安静。孩子们互相看看,坚定地说:“没有!”我也坚定地用粉擦一下擦除了“异常人”仨字。
“是的,我们班没有异常人。”我走到他们中间,“可是,有同学因为别人学习节奏慢,给他贴上了‘异常’的标签。”我放慢语速:“学习,就像我们一起去爬山。有的人跑得快,很快登上山顶;有的人走得慢,一路看小花、追蝴蝶,甚至有时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但我们都在向上走——只是每个人用自己的节奏。”
“嘲笑别人走得慢,并不会让你走得更快。真正影响我们学习的,不是身边人的速度,而是我们自己有没有专注脚下的路,专注当下的课堂学习。”说这话时,我瞥见小栋悄悄转头,看向身旁的小宁——那个他口中的“异常人”,正坐得笔直,眼睛亮亮地望着我。
下课铃响后,我走到小栋身边,轻声问:“现在你觉得还需要换座位吗?”
他低着头,声音很小:“吕老师,其实小宁没有影响我学习……是我不认真学习,找个理由怪他。”我拍拍他的肩膀:“接纳每个不一样的同学,更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你看,小宁也在努力,是不是?”
他点点头,没再说话。
这堂课,我们不仅拆解了一个词,更拆掉了一堵看不见的墙。真正异常的,从来不是差异本身,而是我们拒绝理解的心。课堂最美的样子,或许就是让孩子学会:用平视的目光看人,用温柔的方式待世。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