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诸暨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迎来一项意义深远的变革。诸暨市教育研究中心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并下发了《诸暨市小学技能测评内容及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技能标准》),内容涵盖技巧、篮球、器械体操、田径和足球5个项目,并系统覆盖一至六年级。
这一举措,预示着诸暨市体育教学的重心正从长期围绕跳绳、仰卧起坐、50米跑等体质健康测试(体测)项目的单一模式,转向以运动技能教学为核心的多元化、体系化新阶段。
过去,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体测预备课”。课堂教学内容集中于有限的考核项目,比如跳绳计次、仰卧起坐计数、50米跑计时……将体育简化为冰冷数据的做法,虽能在短期内提升部分体能指标,却也极大地消耗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内在热情。当运动的乐趣被测试的焦虑取代,“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便随之产生。体育课“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综合育人目标,也因此很难真正落地。
体测项目是对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体质健康状况的显性考量,是评估基础体能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若将体测视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从一年级起反复练习跳绳,直至五六年级仍每日打卡”,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体育教育的核心,应是赋予学生参与运动的能力,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笔者认为,此次变革并非简单的教学内容“替换”,而是一个深度融合的过程。体测项目与技能学习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技能学习为“本”,体测为“标”。扎实的运动技能是体能发展的载体与动力。例如,《技能标准》中四年级篮球项目的测评内容为“运球急停急起+传接球+投篮”,要求学生听到指令后,在运球过程中扶起或推倒3个标志筒,随后传球给协助者并迅速跑至投篮点接球投篮。这一过程考验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篮球技能的能力,需要系统学习运球、传球、投篮等技能。一个热爱篮球并掌握基本技能的学生,为了在场上表现更佳,会自发、主动地提升耐力(对应长跑)、爆发力(对应50米跑)和协调性(对应跳绳、坐位体前屈)。此时,体测所衡量的各项指标,不再是外在强加的任务,而是内化为实现更高运动水平的内在需求。体测成绩的提升,成为技能学习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反之,脱离具体运动情境的孤立体能训练,往往事倍功半,难以持久。
去年7月,诸暨市教体局公示了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科书选用结果,确定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然而,拿到新教材后,一些体育教师却感到茫然——教师用书从以往以水平段划分的三册增至十三册,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等内容独立成册,覆盖全年级。尽管十三册内容十分详实,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但面对众多教学内容,教师们普遍困惑于“教什么”“怎么教”。《技能标准》的公布,巧妙地为体育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技巧项目三年级测评内容“仰卧推起成桥+跑动中接前滚翻起”,在教师用书《体操类运动》中已有详细教学指引,包括动作方法与要点、保护与帮助方法、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以及6个学练活动方法,使体育教师的技能教学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与此同时,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转变:从站在跑道边掐表的监督者,转变为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搭建阶梯的引导者。课堂核心应从“今天我们要跳多少次绳”转向“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运球并漂亮地连续过人”。教师要善于分解技术动作,运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技能学习变得有趣、有挑战、有成就感。评价体系也需相应调整,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跑多快、跳多远),转向更注重过程的表现性评价(动作是否标准、学习是否努力、团队合作是否积极)和进步性评价(与过去的自己相比取得了多大提升)。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