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纵览全书,对人物的心理、神态、言辞、行动等,进行细致对比。本文以贯串全书的一个人物——贾雨村为例,梳理了整部《红楼梦》中正面描写贾雨村的几个回目,用对比分析方法作初步尝试。
一
第1回中,贾雨村出场时是一个寄居葫芦庙内以“卖字作文为生”的穷书生,若没有甄士隐“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的慷慨资助,他连上京赶考的“行囊路费一概无措”。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原文中找到一组对比,即贾雨村在接受甄氏慨赠前后的态度对比:受赠前,见了甄氏“忙施礼陪笑”;受赠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第二天竟不辞而别。在此基础上,可分析这组对比所展现的人物性格——薄情寡义。
二
读第2回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发现贾雨村对待娇杏与对待英莲的态度对比:上任伊始,贾雨村在轿中偶然看到那位曾让他“看的呆了”的甄家丫鬟娇杏,当晚即差衙役耀武扬威地前去“传人问话”,至次日,便送上大礼和密书,当夜遂将娇杏纳作了二房。而当他得悉甄家爱女英莲被拐卖到治下的消息时,他却除了口上说句“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并未有一星半点的实际行动。这里可引导学生从这组对比中分析贾雨村的德性——得志便猖狂,忘恩负义。
三
第3回描写贾雨村在得到林如海的荐书时的“一面打恭,谢不释口”“又谢了”“唯唯听命”以及之后在贾政“竭力内中协助”下谋了“金陵应天府”后的“拜辞”,可与第1回他受甄氏慨赠时所表现出的不以为意进行对比。
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这组对比所折射出的人物思想根源:在贾雨村眼里,甄氏虽然为他上京赶考慷慨解囊,但甄氏毕竟只是一块能助他起跳的踏板而已,一旦跳起,就再无利用价值,且反倒留下了他贫贱过往的印记,而这,正是他甚为忌讳的;贾府则不同,那是一架能助他扶摇直上的通天云梯,故得竭力表现出他的感恩之态,并以感恩之名行其攀附之实。
同时,此处对比可帮助学生分析所揭示的人物性格:趋炎附势、看人下菜碟。
四
阅读第4回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理出3组对比。
其一,内心与言行的对比。贾雨村与门子相认时,其内心是“如雷震一惊”;而其言行却是“便忙携手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
其二,言辞与实操的对比。贾雨村听了门子的计谋后,其言辞是“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而其实操却是“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其三,事前与事后的对比。事前,利用门子,“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事后,则抛弃门子,“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通过三组对比,学生不难看出人物品行——虚情假意、徇私枉法、佛口蛇心。
五
第48回中,贾赦欲买石呆子的二十把“皆是古人写画真迹”的稀世扇子,吩咐儿子贾琏“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无奈那石呆子竟说“我冻死饿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贾府对此也无可奈何。贾雨村知道此事后,“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
这里,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厘清4组对比。
其一,贾府与贾雨村的对比。贾府虽财大气粗,却也不仗势欺人,石呆子不卖,他们也不强买强卖,守住了交易乃至做人的底线。而贾雨村身为一方父母官,为了巴结权贵,竟讹诈百姓,强取豪夺,“弄得人坑家败业”,丧失了为官乃至做人的底线。
其二,石呆子与贾雨村的对比。石呆子虽则“穷的连饭也没的吃”,然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守住了扇子,更守住了气节;而贾雨村却跪舔权贵,丧尽天良。
其三,贾雨村对百姓与对权贵的态度对比。对百姓,他露出了獠牙;对权贵,他摇起了尾巴。
其四,德性与官位的对比。贾雨村的德性,真如平儿所骂是“没天理的”。然其官位,却是一路开挂,级级攀升。第53回中“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第92回又“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不过几年,升了吏部侍郎,署兵部尚书……如今又要升了”。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这4组对比的作用:揭露了贾雨村的德不配位,更揭露了整个封建官场的腐朽。
六
第103—104回中,升了京兆府尹的贾雨村,在渡口的破庙,邂逅一别十九载的甄士隐。此两回中藏有3组对比:
其一,言辞与行动的对比。言辞上,贾雨村对“恩公”说,“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行动上,破庙“烈炎烧天,飞灰蔽目”时,他却“究竟是名利关心的人,那肯回去看视”,径自渡河而去。
其二,甄与贾的人品对比。当年,甄为贾雪中送炭;目下,贾对甄却见死不救。
其三,府尹与丫鬟的对比。贾雨村回家后将路遇甄氏一节告诉夫人,“他夫人便埋怨他:‘为什么不回去瞧一瞧,倘或烧死了,可不是咱们没良心!’说着,掉下泪来。”这位曾经的甄家丫鬟的动情,恰与这位全赖甄家资助才走上仕途的府尹的无情,形成了对比。
这些对比进一步展现了贾雨村口是心非、冷酷无情、忘恩负义的德性。
七
小说第107回,贾府被抄后,人们在街谈巷议:“独是那个贾大人更了不得!我常见他在两府来往,前儿御史虽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你道他怎么样?他本沾过两府的好处,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脚,所以两府里才到底抄了。”
包勇听着暗想:“天下有这样负恩的人……我若见了他,便打他一个死,闹出事来我承当去。”于是冲着贾雨村的轿子大声骂道:“没良心的男女!怎么忘了我们贾家的恩了。”
在此,我们也先要引导学生理出包勇和贾雨村之间的两组对比。
其一,身份的对比:一个是全仗贾府才得以平步青云的京兆府尹,一个是甄府败落后投靠贾府被收留的卑微家奴。
其二,人品的对比:京兆府尹恩将仇报、落井下石;卑微家奴赤心护主、勇毅担当。
这些对比,同样可引导学生由此认识贾雨村的卑劣。
当然,除了引导学生梳理上述显性对比,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书中那些隐性的对比。
譬如,刘姥姥受了贾府二十两银子的资助后知恩图报,贾府遭难时主动伸手救出巧姐的情节,与贾雨村受了甄家五十两白银慨赠后忘恩负义,甄家女儿被卖到了治下却不管不顾的情节,前后呼应,构成了隐性的对比,从而揭示出贾雨村的人品远不及一个粗鄙的村妪。
总之,引导学生纵览全书,厘清书中那些或隐或显的对比手法,就能帮助学生快捷而精准地把握《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整本书的阅读能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