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许,诸暨市城新小学校园里,一些教师用完早餐后陆续从食堂出来,返回办公室。有趣的是,他们手上大多拿着一杯热乎的现磨豆浆。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早餐,非常贴心。”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样开启一天的工作,心里暖暖的,充满了动力。
近年来,城新小学为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做了许多努力,营养早餐便是其中的一项举措。现在,一起走进这所学校,去探寻那些幸福“小秘方”。
设立“妈咪屋”
城新小学3号教学楼二楼有一间“爱心妈咪小屋”,这是学校在三年前为家有婴幼儿的女教师们专门打造的。
记者了解到,城新小学女教师占比大约八成。三年前,不少女教师正处于哺乳期,常常学校、家两头跑。学校相关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由校工会出面建立了“爱心妈咪小屋”。小屋免费提供给家里有婴幼儿的女职工,有需要的教师可以让家人留在小屋里帮忙照看孩子。
“我的宝宝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教师郑燕燕表示。“爱心妈咪小屋”的存在,让她能把孩子带到学校,上课间隙便可以过来喂奶,极大地方便了像她这样的哺乳期妈妈。
小屋约50平方米,里面设备很齐全,婴幼儿床、沙发椅、电磁炉、婴儿用品与婴幼儿玩具等一应俱全。时光流转,校园里哺乳期女教师逐渐减少,但“爱心妈咪小屋”并未因此荒废。下午,当学校附近的幼儿园放学后,小屋重新热闹了起来。家里无人接管的教师子女,熟门熟路地走进城新小学,来到小屋等待家长下班。
“有了小屋,我们工作起来更加安心。”郑燕燕说,“学校从教师的实际困难出发,切实解决了我们的焦虑与不安,孩子们在小屋里也交到了好朋友,这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
组建“充能站”
在城新小学的校园里,老师们还有着属于自己的“充能站”。
教师寿寒菡是一位低段班主任。下午空课时间,她经常走进学校的皮划艇训练室,踏上划船机,手臂随着节奏划动,借此释放心中的疲惫和烦恼。
“每一天,我都像在高速运转。班里有好几个特别活泼好动的孩子,让我在教学和管理上格外费心。一天下来,不仅体力透支,精力也被消耗殆尽。”寿寒菡坦言。皮划艇训练室就是她的专属“充能站”,一方面是因为运动能带来快乐,另一方面是她时常能在这里遇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划桨间隙,大家聊教学、谈班级管理,她总能收获不少实用的小技巧。
据了解,学校充分利用皮划艇训练室等体育特训教室,鼓励老师们开展多样化健身活动。与此同时,空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参加特色社团和课程,和学生实现共同成长。
当白天的教学任务落幕,老师们的“群体充能”时刻开始了。一些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在网上建了一个“健身达人群”。每天,他们在群里打卡接龙,统计运动人数。到了晚上7点,参与接龙的老师有的孤身前来,有的“拖家带口”地回到学校。大家聚集在学校体育馆,开展各类体育运动。
运动间隙,候场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做游戏。打弹珠、翻纸牌、做弹弓……那些属于上一代人的童年游戏,又重新在校园里焕发出活力。
“对我来说,学校不仅是我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温暖与活力的精神家园。”教师吕淑斌表示,下班后的运动时光,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也让他的心态越来越年轻。
营造“幸福园”
“我们有自己的‘放心菜篮’。”城新小学的老师们笑着说。他们口中的“菜篮”是学校配电房旁的一片菜地,大约四五十平方米,种满了时令蔬菜。每到傍晚,老师们下班路过,可以采摘一把新鲜蔬菜带回家。尤其是负责晚托的老师,错过了菜市场的最佳采购时间,这片菜地就成了他们的“放心菜篮”。
两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那时,学校门卫室的傅乐平师傅注意到了这片地,便有了把它利用起来的想法。“我平日大多数时间都在值班室坐着,想活动活动筋骨,把这片荒地开垦出来,也是满足了我这个‘老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傅乐平告诉记者。
在学校的支持下,菜园里的蔬菜长势很好。它既是学生的劳动基地,也是教师的绿色菜场。“看到老师、孩子们开心,我也开心!”傅乐平乐呵呵地说。
校长俞碧文表示,在这所校园里,有一种力量在涌动——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同事的关怀,对教育的坚守。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片球场到一方菜园,温暖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我们由衷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真正和校园实现双向奔赴,工作有干劲,生活有滋味。”俞校长说,老师的幸福指数高了,自然会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同时收获健康、友谊和快乐。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