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莫让“砖头”砸掉教育的温度

2025-10-22 15:08

来源:

近日,河南新郑市一所中学内流出的几段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教师发现学生携带手机后,要求学生用砖头亲自砸毁手机。在女生版本的视频里,教师不仅询问了学生是否自愿,还特意确认了家长是否同意。当学生开始砸手机时,家长在其身后强调“用点力”。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男生身上,砸手机过程中有人表示这是“自愿”行为。这些视频引发广泛热议。10月13日,新郑市教育局就此事作出回应,表示高度重视并已介入处理。教育局指出,“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方式不当”。目前,具体情况仍在调查处理中。(极目新闻10月14日)

当视频里砖头砸向手机的脆响传来,让多少同行感觉五味杂陈?有手机难以管控的无奈,有对教育“简单粗暴”的尴尬,大抵还有对事件反响的思考,有“以此为鉴”的自我提醒。

“毁掉孩子只需要一个手机”,这句话形象地道出手机的“魔性”——它让太多孩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成绩,因此,许多学校都有“手机不进校”的规定。奈何手机的诱惑实在太大,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就会违规偷偷携带、使用。对此,老师生气、着急是必然的,及时采取措施干预、制止也是必要的,可是,让家长见证学生“自愿”砸手机,这样的“暴力仪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师可以管教学生的行为,但前提是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而不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摧毁教育的温度。

视频中的教师可能认为摄像确认“是否自愿”,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录像为证,自己一没有亲手砸手机,二没有“强迫”学生砸,所以,手机砸毁,事不关己……然而,真是这样吗?

教育的底线从来离不开法律的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保护私人合法财产,《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严禁以毁坏财物方式管理学生。那位教师认为有家长“同意”便有了底气,却忽略了学生在权威裹挟下的“自愿”有多少违心、多少无奈?当学生在家校的双重压力下亲手砸毁心爱的手机,他们学到的不是自律,而是“强者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危险认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应该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岂能以违法行为给学生上“示范课”?

严格管控手机,家校肯定站在同一阵线上。然而,家长“同意”砸手机,这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手机是花钱买来的,砸毁手机,家长怎能不心疼?只是,他们也管不了孩子玩手机,当教师提供方案,自己又没有更好办法的时候,他们只能配合,或者多少也碍于老师的情面只能“被同意”。家校达成“共识联盟”的表象下,恰恰是家校关系的不对等、不民主。当家校合力以比较暴力的形式对孩子施压,孩子砸碎的不仅是手机,更是个体的尊严,而对师长的尊重、信任等,也一并受损了。

砸手机看似高效解决了问题,实则是一种教育惰性,回避了真正的教育责任。学生带手机入校,或是对学习压力的逃避,或是家庭教育不力的注脚,或是有强烈的社交需求……这些需要教师去了解去倾听,去引导去帮助,教师怎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将教育的重任交给一块“砖头”?

手机管控难,但只要有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学校可以推行“统一保管、放学即还” 制度,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感知手机之外的精彩……砖头不是教书育人的好工具,耐心与爱心才是。身为园丁,教师应该对破坏法规、伤害学生的一切“砖头”说不,怀揣敬畏之心,科学管理,用爱心与耐心呵护教育的温度,去滋养、浇灌每一棵幼苗,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近日,绍兴市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讨活动在建功中学迪荡湖校区举行。

本报讯  “作为一所新学校,如何破解教育教学管理上的一些难点?”“如何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如何助力新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10月14日,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们在院长赵新鸿的带领下,围绕绍兴龙山书院提出的三大问题,走进校园开展调研,为该校送上“菜单式”教研服务。

教研员们穿梭于各教学楼之间,深入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堂,认真观察课堂教学实况,细致记录教学环节,精准评估教学效果。课后,他们与任课教师及学科组教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也有具体而微的操作建议,为教师们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试卷分析课不光是讲题,也要复盘错误类型,也就是做错的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历史教研员刘晓庆在听完一节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流心得。

随后,教研员们还在教师、学生群体中开展主题调研,最终形成调研报告进行反馈,为教师提供精准指导和专业赋能。这是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服务学校发展、助力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些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教研融通模式,为各区、县(市)中小学提供“主题式调研”或“菜单式调研”,还打造了“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名家教师”的“三级培养”雁阵格局,构建了教研融合、评育融合的教师培养体系,全方位助力教师们的成长。

从高质量组织“省百人千场”送教活动,到线上线下开展针对义务段新教材启用的新问题开展培训,再到开展学科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讨、教师专业阅读……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教研资源,搭建了众多线上、线下或混合式教研平台。目前,全市普高已连续4届开展“基于‘双新’的学科教学改进”全员混合式培训;全市义务教育学段已连续3届组织“基于‘双新’的学科教学改进”的全员培训;全市各学段已连续8年开展学科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讨和教师专业阅读。

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还为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成长服务。在职初教师筑基上,研究院除了推出系统性入职培训等举措,促成其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还发挥专业优势,制定一系列新教师成长标准,让新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上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在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提升上,研究院组建了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研学共同体,市学科教研员为全市各学科首席导师,三年一轮,有效培养全市的学科培训师和研究员。此外,我市出台新一轮《教育系统年轻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每三年开展一轮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提升行动计划,每年组织全市学科教师综合素养比武,推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跃升。在名家教师的示范层面,研究院组织成立市、县(区)两级名师工作室,组建新一轮各学科课程专业指导委。在此基础上,研究院优化“以评促教”“以评激育”机制,实行评育融合,立足不同教师梯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职初教师出师汇教展评”“青年骨干教坛新秀展评”“名优教师综合评定”“准名家教师提升行动”等。

教师能力提升的落脚点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上,为此,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实施“三品建设行动”。一是区域品质课程推进行动,依托市级精品课程(群)评审与展示、市级优秀课程方案征集评选、各学段课程建设推进会等载体,多方位推进品质课程建设。目前已立项市级精品课程400多项,获评省级精品课程60多项。二是实施区域品质课堂深化行动,从2019年起连续三轮实施“品质课堂”研究行动、“校本作业”优化行动、“学习评价”改进行动和“教学常规”建设行动四大行动。三是实施区域品质教研探索行动,通过指导校本研修、选树优秀教研组、中小学教研重点培育学校等举措,提升教师教研素养,突出数智赋能教研创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