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用AI让绍兴文旅“活”起来

2025-10-22 14:39

来源:

人物名片

郝瀚,浙江译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IT系统咨询、架构专家。在读博士,墨尔本大学IT、软件系统工程双硕士,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学士。10余年中澳两国政府咨询顾问经验,主导项目曾荣获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二等奖等多个国内外大赛奖项,拥有多项发明专利。2019年,他带着项目落户绍兴,专注AI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研究,开发智游名城旅行服务平台,已在绍兴、许昌等多个城市上线,服务游客百万余人次。

不久前,一家特别的文创店铺在沈园景区出口旁悄然亮相,“名城卡游文创”“沈园换装中心”的招牌,配上原木装修,带有天然江南气质,与沈园的诗意氛围相得益彰。这家店铺的负责人是85后河北青年郝瀚,6年前他从澳大利亚回国,带着项目落地绍兴,一头扎进了这座古城文旅创新的浪潮里。

作为北理工软件本科、墨尔本大学计算机硕士、在读计算机博士,郝瀚的履历足够丰富:曾是全球顶尖ERP(企业资源计划)公司SAP的百万年薪商务智能经理,通过遴选参加了澳大利亚联邦文化创新项目培育计划,并成为首届孵化器优秀毕业生,获得了墨尔本市政府颁发的中小企业创新奖。还协助腾讯搭建了澳大利亚首个微信支付跨境结算系统。IT是他人生的关键词,却不是唯一追求。30岁时,他勇敢跳出舒适圈,深耕文旅领域,积极寻找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点。如今,在文脉深厚的绍兴,他找到了新的方向——以AI技术为核心,打造文创产品、升级文旅体验,为千年古城注入新活力,成为绍兴文旅创新赛道上的亮眼标杆。

理科班里的“文科生”

“如果地理能及格,我或许会成为一名作家。”郝瀚身上透着北方人的坦率直爽,笑称自己是“理科班里的文科生”。当年因地理短板选了理科的他,凭借语文和英语的高分进入了北京理工这所知名的工科院校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然而他从未放下对文字与历史的热爱。

这份热爱离不开家庭氛围的滋养。他的母亲是作家,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从小浸润在文学环境里,让他三岁时便认识千字,初中时便通读了几十部国内外名著。疫情期间,他动笔写下了10余万字的武侠玄幻类小说。理科生的严谨与文科生的浪漫,就这样在他身上自然交融。

2007年本科毕业后,郝瀚赴澳大利亚深造。毕业后入职ERP咨询公司,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商务智能经理,29岁便实现年薪百万。然而,在事业巅峰期,他大胆破圈,走上了创业路,带着500万元风投开始做人工智能咨询。“那时,AR、VR技术火爆,我推出了AI+AR智能客服概念。”郝瀚举例道,“比如扫一扫我的名片,就会在你眼前出现我的虚拟形象,还能进行对话。”

带着文化视角徜徉技术领域,2015年,郝瀚主导开发了首款虚拟人智能导游App产品,捧回了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二等奖、广东省众创杯银奖、教育部春晖杯优胜奖、科大讯飞1024开发者大赛优胜奖、墨尔本中小企业创新奖等多国内外奖项。2016年,入选澳大利亚联邦首届文化创意创新孵化器。依托孵化器的资源支持,团队进一步探索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着手打造国家级影像文化博物馆——澳大利亚移动影视中心的全新交互空间,通过虚拟人导览、智能互动等功能优化观展体验,这也成为郝瀚用技术赋能文化创新的关键起点。

在两年的时间里,他通过孵化器的资源与全球200多个知名博物馆总监级管理人员进行直接对话调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需求,主导研发了全球首款多语言数字人导览系统应用在澳大利亚移动影视中心。同时,他被澳大利亚移动影视中心聘为中国市场顾问。在工作期间,他接待了多个国内文旅部门来访的考察团,为他们介绍澳大利亚在博物馆企业化经营以及科技融合领域的经验,同时促成了多名中国影视明星与澳大利亚移动影视中心的合作,对传播中澳两国影视科技文化,作出了贡献。这段经历让他敏锐地发现:“博物馆行业智能化程度普遍较低,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适合技术落地。”

用AI唤醒古城文化活力

说起回国契机,源于澳大利亚移动影视中心派给郝瀚的一项任务:为其打造的国际知名IP梦工场20周年特展,爱丽丝梦游仙境特展在中国开展商业化巡演。从2018年起,郝瀚与团队考察了北京、上海、海南、广东、陕西等多个省份,足迹遍布全国40余座城市,深入调研国内文旅市场的潜力和需求。

2019年,一次由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发起的“海外学子浙江行”活动,意外地让从未踏足绍兴的郝瀚与这座古城结下不解之缘。“起初以为是来观光旅游的,没想到被天天安排路演。”他笑着回忆,“在绍兴饭店,我人生中第一次喝黄酒,喝醉了还即兴背了段《兰亭集序》。”这座城市的温润气质深深打动了他,而一句“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且从未改变城址的城市”,更让他彻底动了心。

郝瀚坦言,打动他的除了古城文脉,还有绍兴对人才的诚意。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他的项目获得真金白银的创业补助支持。更让他惊喜的是绍兴丰富的文旅形态,从博物馆、陈列馆、科技馆、档案馆、美术馆等文化阵地,到名人故居、自然景观,都给予他“大展拳脚”的机会,充分契合他“用技术激活文化”的构想,“绍兴文旅资源集中,很适合打造样板工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融合文旅模式。”2019年,他的项目正式落户绍兴,开启了全新的跨界实践。

初次尝试,是为绍兴名人馆打造人工智能导游服务自助租赁软硬件系统。这套方案完成了对150多个名人的数字化讲解系统搭建,支持中英文讲解与定位导览。“当时做得相对粗糙,但也是对本地文旅发展的一次突破。”郝瀚说,受疫情影响,他的项目无奈停滞。2023年重返绍兴后,布局步伐不断加快,“智游名城”小程序的诞生就是生动例证。

打开该小程序,记者看到,鲁迅故里、沈园,东湖、兰亭景区等20余个绍兴核心景区图标映入眼帘,连特色乌篷船游览线路也清晰在列。想逛哪个景区,点进去付费解锁讲解,就能跟着语音指引自主游览;要是想互动,点击页面里阿Q形象的IP人物,还能对话提问。订票、找路线这些需求,也都能在这个小程序里搞定。“这是前年上线的版本,现在正在全力升级,将融入更加智能、更具互动性的数字人,进一步打通讲解、票务与电商功能。”郝瀚说,他的目标是用AI技术把绍兴的重点景区都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从线上到线下的融合体验,既解决订票、导览等刚需,更提升游客的旅行的互动体验,真正把绍兴的文化故事传递出去,实现“一机智游绍兴”。

事实上,这个小程序早已不局限于绍兴主城区,还打通了新昌、诸暨等区域景区资源,更在河南许昌落地应用,正一步步通过绍兴走向全国。

把创新种子种进文脉土壤

面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郝瀚带着团队开启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当然,这些实践中,AI技术仍是主角。印有绍兴名人卡通形象的徽章、由景区代表人物“出镜”的纪念票根、包装可爱的名人创意梅酒……这些都是郝瀚为绍兴打造的专属文创伴手礼,上面的人物形象、场景画面都依托AI技术创作,再经独立设计师打磨优化而成。“现在已经做了纸质品、金属品、酒类、小吃四大类40多款产品,每个月还会更新,推动产品迭代。”

这些衍生品中,最为郝瀚津津乐道的,是他设计的“绍兴杀”卡牌桌游,既能收藏又能玩,兼具文化、游戏体验价值。举着卡牌,他向记者介绍起来,用AI设计开发了150多个绍兴名人IP形象,不仅让王羲之、王阳明等名人成为游戏角色,还融入兰亭序、知行合一等文化元素。“每张卡牌上的文字介绍都是我自己写的,就是想让买的人既能玩,又能了解绍兴、学知识。”有个画面他记到现在:一位家长买了卡牌,跟孩子说“只要把卡牌上的字都读一遍,这钱就没白花”。“文创不是单纯卖货,是让游客把绍兴文化带回家。像‘绍兴杀’,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边玩边学历史,这就是用技术让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可购。”郝瀚感慨道。

还有更多新鲜玩法在酝酿。在沈园,他打造“宋潮沈园”小程序,即将上线AI剧本杀——游客可扮演陆游、唐琬等角色,通过手机交互完成任务,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钗头凤》背后的故事。“我们设置了关键抉择,比如赵士程是否让陆游与唐琬见面,不同选择会触发不同剧情,游客不是走马观花逛一圈,而是真的走进历史里。”

不只是线上玩法,郝瀚还在线下打造“融合空间”。他已在书圣故里、阳明故里、上大路等地开了7家文创体验店。其中,面积较大的空间,以环境为卖点,打造坐下来喝喝茶的雅致,吸引游客慢慢逛、慢慢看。郝瀚笑着说,这些空间还充当着“信息情报站”的功能,“在与不同人群的交流中,我能收获许许多多的新创意。”

“我想把绍兴打造成AI智慧文旅服务的标杆,然后向全国复制。”现在的郝瀚,满脑子都是推进项目。从河北廊坊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再到如今的绍兴古城,他跨越山海,把技术理想种进了这片文化沃土。正如他所说:“绍兴是一座行走的博物馆,我要用AI技术让古城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