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这碗“鲁迅饭” 文艺味正浓

2025-10-22 14:38

来源:

这口“鲁迅饭”之所以“吃得文艺”,在于它成功地将经典文学从博物馆的展柜中释放,让它流动于市井街巷,融入现代人的日常

一碗光面、一块扎肉、一碟青菜,46元——这是国庆长假我在绍兴新建路“彷徨面馆”吃的一餐。

真正打动我的,倒不是面的味道,而是吃面的意境。青石板院落,小巧八仙桌,面端上来时还配了茶与印糕,盛在雅致的盘碟中,与窗棂格调相映。这一切,仿佛都为“朋友圈先吃”的打卡需求量身定制。

单论价格,这碗面不算便宜。但能在这样一个不必汗流浃背、可以悠闲喝茶拍照的环境里用餐,似乎也就让人失去了挑剔的理由。

这条街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新建路。它如今有了一个更具深度的名字:“鲁迅文化新空间”。

从前的新建路,开着各式服装店、小吃铺,与绍兴别的巷弄并无二致。但它终究是不同的——只因与鲁迅故里仅一门之隔,那道高耸的木门槛,仿佛将汹涌的人潮留在了景区之内。

而在文商旅融合的浪潮下,如今的新建路已然“改头换面”。从鲁迅作品中走出的篇名与人物,化作一间间店铺在此安家落户——《彷徨》成了一碗可品尝的面,《野草》化作需细酌的咖啡,《孔乙己》的十九文钱,变成手中那杯黄酒奶茶。一场文学的“炼金术”,正将课本中令人敬畏的“周树人”,点化为生活中可亲的“迅哥儿”。这口“鲁迅饭”,不仅吃得热闹,更吃出了文艺的新意。

这份变化令我欣喜。我与鲁迅共同的故乡,变得温柔而亲切了。原来鲁迅不只有“横眉冷对”的刚毅,也有身着毛背心的儒雅,更有化身卡通形象,悄然出现在街角、河畔、屋顶的趣味。说到底,绍兴正在把鲁迅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那个曾经被高高供奉在文学神坛上、令人敬畏的形象,如今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寻常生活。

鲁迅本就是在这里长大的。他并非生来就是文豪,也曾在三味书屋里偷闲嬉闹,在百草园的皂荚树下调皮,想必也曾一次次跑过新建路的石板,奔向古城的四面八方。

那个曾经的少年,后来成了文坛的旗帜、故乡的底气,也渐渐衍生出“吃鲁迅饭”这一略带争议的说法。这四个字,曾让不少绍兴人感到羞愧——这样的伟人,是该被“供奉”的,怎能拿来“吃”?也曾引来不少外地的羡慕甚至嫉妒。

但时至今日,我们或许已能坦然面对这份“不好意思”。鲁迅对生活的理解,比谁都透彻。而生活的一部分,恰是享受生活本身的甜。今天的鲁迅,也成了这“甜”的一部分。他成为一个超级IP,为故乡带来人流与关注。倘若他在世,想必也乐见自己为家乡带来这样的“甜”——不只有咸亨酒店的热闹、鲁迅故居的拥挤、文创店的“鲁”味新风,更在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重新认识鲁迅、走近鲁迅,发现他文豪身份之外可爱的一面,重新激活并深化对他的热爱。鲁迅,比任何时代都更“活生生”。

这口“鲁迅饭”之所以“吃得文艺”,在于它成功地将经典文学从博物馆的展柜中释放,让它流动于市井街巷,融入现代人的日常。当每年500万游客中,有人站在枣树下忽然懂得了鲁迅的孤寂,在煤油灯前感受过长夜明灯的温暖,在啜饮黄酒奶茶时会心一笑于孔乙己的轶事——鲁迅文化,就真正在当代活了过来。

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的理想模样:不失精神的深度,亦有生活的温度;保留经典的尊严,也拥抱时代的生机。鲁迅故里二期的探索,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让经典不再遥远,让文艺成为生活。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章树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