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产业的升级便拥有了最深厚的根基和最广阔的天空。这,正是绍兴菜守正创新背后,更为深远的秘密与路径
“一碗菜香了一座城”。据媒体报道,从2016年至今,绍兴古城范围内的绍兴菜馆数量增长近六成,也就是说,过去被川菜、湘菜等占领的阵地,数年间都被绍兴菜“收复”了。绍兴菜的逆势崛起,不仅是餐饮行业的局部繁荣,更是“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理念在现实中的生动写照。尤其是在2025年餐饮业整体疲软的背景下,绍兴菜馆仍能顾客盈门、持续扩张,甚至出现平价餐馆半年连开五店、老字号不断拓展空间的现象,这背后折射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逻辑。(详见10月21日《今日越城》报道)。
过去,绍兴菜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霉醉糟”的独特风味。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为绍兴菜带来了广泛的知名度。不过,若论及走向全国、红遍大江南北的爆款单品,绍兴菜似乎仍有提升空间。这一现象或许与其鲜明的咸鲜风格有关——在更广泛的受众接受度上,“咸鲜”可能不如杭帮菜更具有普适性。同时,省内温州菜、台州菜等也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在不同口感维度上展现出独特魅力。在这样的多元格局中,绍兴菜虽然以鲜明的地域个性在浙菜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市场接受度并不高。
然而,时空变换,在2025年餐饮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这碗“越”菜却逆市而兴、一路长红,不由得让人思考。
绍兴菜的复兴,首先源于其坚实的产业根基。一方面,它坚守“鉴湖河鲜”等本地优质食材的本位优势,在食品安全与品质上构筑起信任壁垒,抵御了标准化预制菜的冲击。另一方面,民营经济沃土上,培育了一批兼具文化情怀与市场魄力的餐饮企业家。他们敏锐捕捉消费趋势,敢于投入、善于运营,为绍兴菜的规模化、品牌化注入了强劲的企业家动能,实现了“锅气”与“财气”的兼收。
绍兴古城,为这场餐饮变革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舞台。老牌餐馆“吃”下民居做包厢,平价菜馆快速扩张,其背后是古城有机更新释放的空间红利与商业活力。餐饮布局与古城肌理相融合,堂食体验与市井生活相贯通,使得“吃绍兴菜”本身,就成为一种沉浸式的城市文化体验。这不仅是餐饮业的繁荣,更是文商旅在古城空间内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结果,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级与生活质感。
绍兴菜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其独一无二的人文赋能。从“咸亨”“兰亭”到“书圣”,店名即文眼;从越剧、书法到鲁迅文学,装修即展陈。绍兴餐饮业成功地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名人资源,从静态的“文化家产”转化为品牌塑造、空间营造和产品叙事的核心要素。这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粘贴,而是将其精神内核与美学价值,创造性融入从菜品研发到消费体验的全过程,实现了“文气”对“锅气”的点化与升华。
绍兴餐饮的突围之路,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微观样本。它清晰地表明:文化赋能产业,能产生超越产品本身的附加值;产业繁荣城市,能激活存量空间并提升城市魅力;城市涵养人、文,则为持续创新提供不竭的养分。这三者的良性循环,最终凝聚成“一碗菜”引爆一座城的爆发力。
绍兴菜的故事启示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激发产、城、人、文等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当文化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产业的升级便拥有了最深厚的根基和最广阔的天空。这,正是绍兴菜守正创新背后,更为深远的秘密与路径。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