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与文字的缘分,是被一本本翻得已经卷边的书“喂”大的。高中教室的抽屉里,总藏着她的“秘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古龙的《楚留香传奇》,还有一本抄满唐诗宋词的笔记本。课间10分钟,她会抓紧翻两页武侠书,看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连上课铃响了都舍不得合上书;晚自习后,台灯下的光圈里,她又会捧着笔记本读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让少年人心头发烫,偶尔也会翻到席慕蓉的《在黑暗的河流上》,字里行间的柔情让她心头颤动。
“那时候课业再忙,只要摸到书,心里就踏实。”潘虹记得,有次妈妈催她早睡,她把武侠书压在课本下,借着窗外的月光偷偷看,直到眼睛发酸才合上书,梦里她都跟着侠客们闯荡江湖。诗歌则是她的“情绪出口”,考试失利时,她会在笔记本上抄“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诗句;想念奶奶时,就写几句零碎的句子,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都成了后来写作的“种子”。
真正让这颗“种子”发芽的,是柯桥区作协的这扇门。刚加入作协时,潘虹试着把对奶奶的思念写成散文《消失的石板路》。她坐在奶奶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里,看着窗外被岁月磨平的石板路,想起小时候奶奶牵着她的手,在石板路上买糖葫芦的场景,笔尖跟着回忆走,不知不觉就写满了两页纸。稿子投给柯桥区文联内刊《鉴湖》后,她忐忑了好几天,直到收到编辑董老师的回复。
董老师对她说:“好好写,你很有潜力,一定要努力,多看多写。”潘虹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消失的石板路》顺利发表,再后来,她的《外公的黑枣酒》《东鉴湖春行》又陆续登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当她拿着印着自己名字的报纸,站在外公曾经酿酒的老院子里时,仿佛听见外公的笑声,混着酒香,落在文字里。
扎根生活写青年心路
从2020年起,潘虹开始尝试创作纯文学小说,她给自己定了规矩:不写悬浮的故事,要扎进生活里,从真实的日子里提炼文字。每天出门,她总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看到咖啡馆里埋头工作的年轻人,会记下他们紧绷的肩膀;听到公园里情侣细碎的争执,会写下他们语气里的委屈与在意;路过绍兴老街区,看到老手艺人修补旧物,也会记录下他们指尖的专注。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后来都成了她小说里的“血肉”。
作为当代青年,潘虹最懂身边同龄人的喜怒哀乐,也因此将“当代青年”定为主要创作对象。她的小说里,有在都市职场中挣扎的年轻人,为了梦想熬夜加班,却在深夜的出租屋里偷偷抹泪;有在情感里迷茫的情侣,明明相爱却因为现实压力渐行渐远;有背井离乡来到绍兴打拼的人,在水乡的温柔里寻找归属感。她从不刻意塑造“高大全”的人物,而是如实写下他们的脆弱与坚韧、迷茫与成长——就像她常说的:“写作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对生命的坦诚,对细节的捕捉。作家与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割裂,也可以弥合,但不能为了人设丢了真实。”
她的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山花》等报刊,这些报刊风格各异,但潘虹始终坚持“文字真诚”的原则。为《人民日报》写散文时,她侧重挖掘绍兴本土的烟火气,让读者从文字里感受水乡的温情;为《人民文学》创作小说时,她更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用细腻的笔触剖开青年一代的成长隐痛。有评论说她的作品“紧贴时代和当下都市生活,聚焦青年一代的情感疑难、成长隐痛和人性秘境”,潘虹对此只是笑着说:“我笔力有限,只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能为同龄人画好像,就很满足了。”
把鉴湖文学的火传下去
如今的潘虹,是2024年度绍兴市中青年文艺骨干人才,入选了省作协第十一届“新荷计划”人才库、2025“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秋季榜”,她还是柯桥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她看来,这些不仅仅是头衔,更是“把鉴湖文学的火传下去”的责任。
2024年,她牵头组织了首届鉴湖文学周,那几天的柯桥,成了文学的海洋。她邀请徐则臣、弋舟、沈念等国内著名作家、编辑和评论家,在鉴湖畔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活动现场,名家讲座座无虚席,听众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鉴湖笔会上,本地作家与各地名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创作心得;实地采风时,大家沿着鉴湖岸边行走,捕捉水乡的创作灵感。潘虹忙前忙后,一会儿帮嘉宾协调行程,一会儿帮参会者解答疑问,看到大家因为文学相聚,因为交流受益,她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是汇聚名家、提升创作、辐射大众的盛会,能让柯桥的文学被更多人看见,再累也值得。”
当下的潘虹,正忙着打磨新稿子,初稿已经完成,内容依旧扎根绍兴本土生活。她的短期规划很实在:先把短篇小说写扎实,等实力够了,再慢慢往中篇、长篇方向走。她还想多挖掘绍兴的本土故事,让更多人通过她的文字,了解这座水乡古城的历史与当下。
就像鉴湖的水静静流淌一样,潘虹的文学之路也在稳步向前。从最初的文学爱好者,到如今的青年作家、作协管理者,她始终带着对文字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在文学的世界里前行。而她知道,这条路没有终点,只要笔下有温度,心中有热爱,就能一直写下去,让文心如同鉴湖的波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