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与“丝路”,是中国文明史上两条最为璀璨的文化脉络。一条是内敛的、精神的,流淌在江南的桨声灯影、会稽山阴的曲水流觞之中,是谢灵运的山水、陆游的咏怀,是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铺就的心灵之路。一条是开放的、物质的,延展于戈壁的飞沙走石、欧亚大陆的辽阔腹地,是商旅的足迹、使节的征程,是东西方文明借由丝绸、瓷器与香料等实现的对话之路。
然而,它们从未真正分离。10月18日,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沈苇做客绍兴图书馆,以其在新疆长达30年的生活体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为读者打通这两条看似平行的道路。
邂逅丝路新疆
“诗路、丝路、文学、多媒介”,4个关键词串联起沈苇的讲座。作为曾在新疆生活30年、如今回归浙江的创作者,沈苇以个人经历为锚点,用多媒介展示为纽带,将丝路的辽阔与诗路的温润并置,探讨两地的文化特质与当代表达。讲座中,沈苇穿插播放了多部诗电影与AI短视频:既有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在伊犁拍摄、曾被央视采用的《丝路:行走的植物》相关影像,也有福建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的“老外朗读”AI视频,让听众直观进入丝路与诗路的语境。
谈及丝路,沈苇从自身1988年坐四天三夜绿皮车进入新疆的经历切入。他介绍“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中命名,并分享了自己对丝路的7个概述,重点展开“植物传播之路”与“东西方文明对话之路”:中国的水稻、茶叶等植物影响世界,而“胡”“西”字头的西瓜、胡瓜等皆自丝路传入,苹果与郁金香的起源地更在新疆;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沿丝路传播,从公元1世纪摄摩腾和竺法兰白马驮经,到三国朱士行西行求法,再到数百位求法僧舍身沙漠,印证了丝路的文明互鉴价值。
对于丝路核心区新疆,沈苇补充了季羡林“四大文明交汇地”的观点,指出需加入罗马与波斯文明——新疆出土的罗马式浴场遗址、波斯风格器物,以及塔吉克族与波斯的渊源皆为佐证。他认为,新疆并非单一的“诗和远方”,而是地貌丰富的“地质博物馆”,文学表达需突破风情化写作,走向“立体表达”,其绝版散文集《新疆词典》以111个词条、10多种文体实践“混血写作”,而周涛的“游牧精神”散文、邱华栋的西域故城小说、刘亮程与李娟的牧区和农区书写,亦为新疆文学注入多元活力。此外,他还提及浙江与丝路的关联: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4200年前的丝绸,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宁波作为唐宋时期海上丝路枢纽,曾输出越窑青瓷与丝绸,天台国清寺更是日本天台宗祖庭。
漫谈诗路密码
沈苇将诗路定义为“江南自然魅力与人文精华的集合”,是串联文脉、史脉的“水之路”,并特别强调“山魂海魄”所承载的南方精气神。讲座现场播放的诗电影《运河之岸》与AI视频《白娘子在西湖朗读》,分别展现了运河的时光流转与西湖的爱恨亘古,打破了江南“和风细雨”的单一印象。
沈苇指出,浙东唐诗之路是江南人文积淀的代表——这条由竺岳兵1993年提出的诗路,虽以“唐诗”命名,却因剡溪等水脉成为“水之路”,王羲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杜甫“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皆为其写照。历史上3次人口南迁(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后南迁、靖康南渡)推动了南北文化融合,琅琊王氏、谢氏等士族在浙东定居,催生了玄言诗与山水诗,谢灵运作为“山水诗鼻祖”,以30多首诗作赋予浙东山水文学生命力,而陶渊明则将山水诗推向“自然天成”的高峰。据统计,《全唐诗》里2200多位诗人中,451人到过浙东,留下1500多首诗作,到元明清三代浙江诗人数量更居全国前列。
书写时代精神
回归浙江的沈苇,用4年多的时间完成新诗集《水上书》,“行吟江南,朝圣诗路”,用130多首原创诗作书写4条诗路,重构江南基因。江南不只有和风细雨、小桥流水,还有“山魂海魄”,这是浙江的另一面。江南不能简化为“美丽”和“富庶”的代名词,也不是文化单一性的同义词,因为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丰富性,如吴与越、谢灵运的“山水”与干宝的“志怪”、鲁迅的勇猛尖锐与丰子恺的温暖慈悲……这些构成了江南的张力。或许江南之下还有“另一个江南”,或许江南还包含了“非江南”“不江南”“反江南”等等。
而沈苇即将出版的新疆题材诗选《沙之书》,与《水上书》形成“水与沙”的生命呼应。他笑言自己的“困境”:在新疆被认作浙江人,在浙江被认作新疆人,却也因此实现了鲁迅笔下“厚重”与“机灵”、梁启超所述“气概”与“情怀”的“南北融合”。
沈苇还分享了自己的文学观:江南与西域“水与沙”的互认,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地方即世界”,地域写作需兼具“在地性”与“去地域化”;文学既需以赛亚・伯林所说的“观念的力量”,也需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他早年提出的“混血写作”,如今已从地域混血延伸至文化混血、心灵混血;而“诗为寺之言”的理念,则承载着对汉语的信仰。在他看来,诗路与丝路的当代表达,不仅要赓续传统,更需以新诗之“新”回应“无边现实主义”的时代,让未来能通过文学辨认我们的时代——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跨文化对话的探索。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