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四十年磨一剑铸就家国史诗

2025-10-22 10:25

来源:

1981年茅盾先生捐赠稿费,1982年第一次评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当时这个奖就设定了一个规矩:只奖励在世的作家,倘若作家在评奖期间去世,即便有遗珠之憾也爱莫能助。

唯一的例外,是徐兴业老先生的《金瓯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1年评选,他1990年去世。然而,评选委员会还是决定授予《金瓯缺》,只是增加了“荣誉奖”三个字以示区别。

《金瓯缺》,总字数120余万,共分四卷,全景式书写两宋之交的历史。上有宋、辽、金的统治者,中有文臣武将,下有市井百姓;书中场景,有皇宫后庭、村镇州府、勾栏瓦舍、寺院庙宇;书中故事,既有宫廷斗争、权臣弄权,更有战场金戈、外交风云、英雄壮志、赤胆忠心,宏大处纵横捭阖,细微处儿女情长,读之时而令人血沸气促,时而催人潸然泪下,时而惊叹作者对官场规则的捕捉,时而惊叹其对历史规律的洞察……

最可宝贵的,作者在宋代文化的风光无限被无上崇尚、反复书写的背景下,加入边患、战争、武官的作为、文武官员的纷争……补足宋朝历史书写的短板。而且,摒弃大汉族主义的视角,平等书写汉、契丹、女真的民族传统和民族英雄。严格秉承大事不虚、细节考证不虚的历史小说传统。

徐兴业是绍兴人,他的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从1938年开始酝酿,到1985年出齐四卷,历经四十余年,跨越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这部作品的诞生与作者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息息相关,作者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增添力量。

然而,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徐兴业经历了被错批为“右派”、遭遇火灾、手稿尽失等挫折。1957年,他的妻子周韵琴因父亲病重出国,从此再未归来。徐兴业拒绝了妻子让他出国的要求,坚定地表示:“我写的是中国的小说,是写一部旨在激发中国人民保卫自己国家的小说。我的主要的读者是中国人,我的写作的土壤在中国,我离不开我的祖国。”这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创作的执着信念,支撑着他在艰难环境中坚持创作。

直到“文革”结束,徐兴业才写完这部书的前两卷。1980年,徐兴业凭前三十多年打造好的情节,将这部长达120万字的历史小说定稿,并取名为《金瓯缺》。

“金瓯”通常用来指代国土完整、疆域牢固,而“金瓯缺”则寓意国家山河破碎,这一书名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值得一提的是,徐兴业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也体现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为写《金瓯缺》,在历史著述中钩沉稽误,广考博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使《金瓯缺》在文学价值之外,还具有了一定的史学价值。

第一卷主要描写了宋、辽、金之间的战争。大战前夕,北宋统治者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出兵巡边,就可以逼辽称臣纳贡。不料契丹(辽)民族英雄耶律大石利用宋军弱点,发动闪电般的攻势,一举击溃宋军防线,大败宋军统帅刘延庆。宋王朝为了粉饰太平,只得以重金从女真(金)人手中赎回燕京空城。

第二卷继续展开情节。金兵分两路南下,直指东京。军民们投入了气壮山河的东京保卫战。结果,金兵还是攻占了汴京。书中穿插了抗战派将领马扩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父亲、侄儿战死;爱妻于难产、流产中受尽痛楚;马扩本人殚心竭力以图救亡,却遭陷下狱。

第三卷写东京陷落后,北宋灭亡,徽、钦二宗及宗室被俘北迁。北行道上,徽宗感赋《宴山亭》,恰好成为他本人及其王朝的挽歌。本书正文以马扩留下老母、爱妻为人质,率随从奔五马山抗金为结束。

第四卷的尾声概述了此后十多年中的政局和战局,最后写马扩潜入金军占领区,探望身为女奴、已病入膏肓的妻子亸娘。亸娘临终前犹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瓯无缺而抱恨终天。

《金瓯缺》的主题思想深刻而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关切,更有对未来的期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著名大学的历史系都把《金瓯缺》作为课外必读书。

作者系北京读者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