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第八届鲁迅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大师讲堂暨新书发布会”在上海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行。4位学者携今年出版的鲁迅研究新作与读者见面,通过分享研究成果,与公众一同回顾鲁迅的文化足迹,传播鲁迅精神。
作为鲁迅文化周的常设活动之一,“大师讲堂暨新书发布会”自2020年起已连续举办多届,通过学者的分享和新书的传播,让更多人读懂鲁迅的文字,理解鲁迅的精神。

大师讲堂现场。
两位伟人的精神共鸣
讲堂现场,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分享了自己的新作《宋庆龄与鲁迅》。该书记录了宋庆龄与鲁迅在内忧外患时期的友谊和两人共同的好友。在史沫特莱、伊罗生、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的见证与联结下,两人展现出了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与行动上的非凡默契。
王锡荣在书中从多个方面记录了宋庆龄与鲁迅的交往历程,探讨了两人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一信念所付出的努力。书中详细记载了宋庆龄与鲁迅在推动民权保障活动中的合作历程,包括了营救共产党人、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展示了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于鲁迅逝世后,宋庆龄对其精神传承的努力,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不仅显示了她对鲁迅的深切怀念,更反映了他们共同价值观以及对后世的持续影响。
不仅如此,该书结构安排精巧,通过跨时间和空间的叙述,将宋庆龄与鲁迅的交往与时代背景融合在一起。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不同章节间承接顺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链条。作者将两位伟人的交往与相互影响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为一场思想的启迪。
该书在描述历史事件时,采用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显得更加权威与生动。这种对细节的注重,帮助了读者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让复杂的历史关系变得更具可读性。
《破镣之舞》里的语言密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声泉围绕自己今年5月出版的作品《破镣之舞》展开探讨,分析了周氏兄弟与“五四”新体白话文生成的关系。宋声泉还为书中的学术内容对应播放了“绍兴话”短视频,以生动形式加以阐释,并与现场读者积极互动,从而将专业的语言学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
该书首次系统、扎实、细致地梳理了周氏兄弟文言翻译的情况;利用大量明治时期的日文资料,发掘出周氏兄弟若干篇佚译,考索出若干创作的日文蓝本。在深入研究周氏兄弟文言翻译的基础上,纠正了当下大量通行的关于周氏兄弟早期翻译思想与实践方面的错误,并且借由汉语欧化这一维度打开了理解周氏兄弟新文学转向及其白话文学写作面貌的新视野。在细致入微地厘清周氏兄弟从文言到白话转向过程的同时,揭示了晚清到“五四”汉语变革的思想文化史意涵及日本近代文体为其提供的文化资源,将这一过程置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全球性语言流动的大视野下进行讨论,分析了“五四”新体白话文的生成过程。
现场有读者提问“怎么理解‘破镣之舞’这个书名”,宋声泉笑着说:“‘镣’就是旧文言的束缚,‘舞’就是周氏兄弟突破束缚后,创造白话文学的灵动——他们当年做的,就是让汉语从‘之乎者也’的框架里跳出来,变得更鲜活、更能表达普通人的心声。”
看“毒舌”背后的真性情
文史作家张守涛以新作《鲁迅的朋友圈》展开分享,他从知识分子人生和作品文本出发,结合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史料,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书写了鲁迅与其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关系,包括鲁迅和周作人、台静农、冯雪峰、瞿秋白、郭沫若、茅盾、萧军、萧红、巴金、老舍等20多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关系,从中略窥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及知识分子的影响。
讲堂现场,张守涛以人物为脉络,以故事为背景,围绕书中核心内容展开分享。他从鲁迅的“毒舌”与“夸奖”切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展现鲁迅对同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评价:既有“颇昏,不知外事”评周作人的犀利,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赞瞿秋白的理解;既以“胖滑有加,唠叨如故”点评钱玄同,又盛赞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些生动的语录让现场读者感受到鲁迅率真敢言的性格与敏锐准确的洞察。
现场有读者问“读这本书能收获什么”,张守涛回答:“我想让大家看到,鲁迅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先生’,他有脾气,会感动,会为朋友操心,也会为理想坚持——这样的鲁迅,才更真实,也更让人觉得亲切。”
图说鲁迅在南京的青春
南京鲁迅纪念馆原馆长徐昭武的新著《图说鲁迅在南京》,延续了其在颇受好评的史料文献合集《追寻鲁迅在南京》一书中的问题意识与研究线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鲁迅青少年时期在南京度过的两段生命旅程(1898—1902,1912)的印记。
该书收录了跟鲁迅在南京生活相关的200多张档案资料、古今场景与艺术衍生图片,以“图像证史”的形式,颇有新意地为鲁迅研究领域提供关于“鲁迅青少年时期”和“鲁迅在南京”这两个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的细分领域的一手视觉资料;而关于图片的相关解读文字,也尽量以鲁迅及其亲友自述、档案文献记载等一手内容呈现,少有编者个人的主观演绎和发挥,体现出严谨的史家风范。
这部新著的问世,不只是编者“一生探究一命题”的专注学术态度的直接写照,也能为南京当下以“世界文学之都”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份跟“大先生”鲁迅直接相关的珍贵文本,值得重视和推荐。
有读者表示:“以前去南京总不知道哪里和鲁迅有关,现在有了这本书,下次去就能跟着图片找‘鲁迅足迹’了。”
徐昭武笑着回应:“希望大家读完书,再去南京走一走,说不定能感受到和鲁迅的跨时空共鸣。”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