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法之名,保护名人文化资源

2025-10-22 10:04

来源:

11月1日,《绍兴市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就地域内全范畴名人文化资源进行立法的综合性地方法规。

绍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鉴湖越台名士乡”,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是绍兴一张极具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为更好地推进名人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绍兴通过立法保护,从顶层设计开始破题。

青藤书屋。

从激活到立法

漫步绍兴城乡,星罗棋布的名人故居,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鲜明标识。目前已出版的综合志书中收录绍兴名人传略2333条,自隋唐至清末的绍兴籍进士有2238名,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渭、秋瑾、鲁迅等名人星光熠熠。

一方水土一方人,名人是触摸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名人故居是名人文化的物质载体,只有激活名人故居,深度挖掘其背后的名人文化资源,才能进一步发挥名人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展示我市地域文化的金名片。

2021年,我市出台《绍兴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将110处名人故居列入激活计划。目前已修缮、激活一大批名人故居,并成功推出名人故居经典游线10条,访名人、游故居也成为绍兴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针对名人故居存在的清单名录不全、保护介入不易等问题,我市对症下药,逐项攻克,摸排厘清“家底”,摸准现存数量,摸清保存状况,全面织密名人故居保护网。

陈建功旧居。

越城区发布了《关于越城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近年来相继完成了邵力子故居、陈建功旧居等保护利用项目,以及陶成章故居布展提升工作、鲍氏旧宅建筑群小洋楼保护工程、鲍氏旧宅建筑群老宅院修缮工程等。

罗家伦祖居。

“在名人文化资源中,名人故居是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柯桥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柯桥区把名人故居开放利用纳入了城市街区改造利用、镇街开发、乡村振兴等专项项目。2021年11月,柯桥区钱清街道正式启动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祖居激活项目,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共同启动修缮并保护运营罗家伦祖居。

在嵊州,越剧名家故居的修缮保护工作成为一大亮点,袁雪芬故居、傅全香故居、大夫第台门(周宝奎旧居)等都已经成为展示名家生平和越剧文化的重要窗口。

《绍兴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已经成为我市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个有益探索。

11月1日开始施行的《条例》,更以立法固化保护利用成功经验,以法规为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划定清晰界限,同时对如何高质量发展名人文化产业提供正确的引导,为绍兴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赋能。

法规这样保护

位于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的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何燮侯故居,早在2007年,就被诸暨市列为文物保护点,但因产权问题,很长时期内无法完全开放。

据介绍,诸暨市15处名人故居中,何文庆故居、何燮侯故居、汪寿华故居、何文隆故居和宣中华故居等5处产权属于私人,占比达33.3%。

对此,诸暨市文广旅游局在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中,指导当地镇、村通过宅基地安置、租赁等方式灵活推进私人产权文物类名人故居产权置换,强化对现存名人故居的保护力度。

“《条例》正式实施,为保护利用中亟待解决的名人故居产权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规定,能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有序开展。”诸暨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条例》,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名人文化资源保护需要,在自愿、平等协商基础上,可以通过购买、产权置换、接受捐赠等方式取得名人文化资源所有权,或者通过合理补偿、租赁等方式取得名人文化资源使用权。

11月1日施行的《条例》,共六章三十三条,对适应范围和定义、职责分工、调查认定、保护管理、合理利用、保障监督等作出了规定。

《条例》总则中,开宗明义地对名人文化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即与本市历代以及当代名人的工作、生活或者其他活动相关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故居、旧居、旧址、遗址、代表性建筑、纪念设施或场所等。

对于名人文化资源,保护是第一要务,《条例》就此作了不少权责明晰的刚性约束。如对于违反规定,污损、侵占、破坏或者扭曲、丑化、亵渎名人文化资源等行为,明确了相应处置措施。

在合理利用方面,《条例》从理论研究、宣传推介、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具备开放条件的故居、旧居、旧址、遗址、代表性建筑、纪念设施或者场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费或者优惠向社会公众开放。

面对部分规模小、流量少的名人故居、旧居等无法实现全天候开放的现状,市文广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条例》正式实施后,这些场馆有望逐步解决日常管理等问题。旅游主管部门也将指导相关市场主体开发名人文化资源旅游线路、经典景区,培育名人文化资源旅游品牌,推出具有名人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提升名人文化资源旅游内涵和影响力。

让资源“活”起来

把名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开发名人文化资源旅游线路、经典景区,培育名人文化资源旅游品牌,使其“活”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走进上虞区谢塘镇晋生村,游客仿佛进入了一个谢晋主题文化村。白色大字“1923”和“FILM”(电影)背后,是一字排开的12座两层长排楼。顺着一条铁轨走进朴素的青瓦屋顶水泥墙内,映入眼帘的是满满年代感的老片场摄影棚。今年7月,以中国著名导演谢晋的电影人生为文化基底,由原有的12幢老粮站仓储房打造而成的大型影视基地——晋生星片场投入运营,前来村里旅游的游客变得更多了。

通过开发名人文化资源旅游线路,这座以谢晋作品为核心的电影主题园区,不仅串起谢晋丰富的艺术人生与故乡的风土人情,还连接周边的谢晋故居、谢晋老宅等节点,串点成线、连片成景。上虞区谢塘镇有关人士表示:“谢晋故里,这一独特的文化标签,为谢塘镇带来了无尽的光彩。我们希望通过文旅的结合,将农村生活与农业发展紧密相连,为乡村振兴开辟新的道路。”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绍兴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些文化名人故居的发展止步于“名人生平”展示,缺少对名人文化及其作品等的深入挖掘研究,缺乏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名人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机制,缺失提升名人文化资源旅游内涵和影响力的途径。

“绍兴一直在持续推进活化利用工作,比如名人故居的开放利用,坚持‘活态’保护。”市文广旅游局有关人士介绍,《条例》施行后,将以文旅融合为目标,积极探索“旅游+”模式,优化调整围绕名人故居展开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串珠成链,以点带面,设计“深度研学游”等专题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名人故居经典游线,充分激发市场效益。此外,部分名人故居还开展校地合作,努力让名人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