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各地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持续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已拥有6条省级幸福母亲河。我市还将全面推进河湖水生态健康评价,力争到2027年,全市6个区、县(市)均达到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目标。(10月21日《绍兴日报》)
从昔日的美丽河湖,到今天的幸福河湖,河湖治理已经从早期聚焦提水质、优生态,向着增福祉、促发展升级。多年来,我市在筑牢生态基底的同时,加快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一些河湖由此变身为产业秀带、文艺秀场,成为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像曹娥江“一江两岸”吸引大批游客参观游览,800多家企业纷纷落户,成为推动上虞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瓜渚湖作为柯桥“城市客厅”,已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核心场所,并跻身浙江省首批“十大运动休闲湖泊”之列: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何让更多河湖跻身幸福河湖之列,让更多幸福河湖成为润泽民生的诗意纽带?这是接下去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需要直面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依托河湖自然禀赋,把宜居宜业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在持续改善河湖两岸人居环境的同时,努力培育壮大“河湖+文旅”“河湖+体育”等新业态,探索“文旅体商农”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不断放大其主体价值和溢出效应,实现由单一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生活价值的全面转化。
持续激发幸福河湖的绿色动能,放大幸福河湖的溢出效应,说到底是要以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在年初制定“一河(湖)一策”时,更好地倾听民声;在堤岸(护岸)生态化改造及滨水游步道、亲水便民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民意;在沿岸体育赛事组织、娱乐活动举办时,更好地展现民乐,让更多群众感受到幸福河湖带来的真真切切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真正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共富。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