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百年施家台门变身共富工坊

2025-10-21 16:14

来源:

“这里是书圣故里的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白墙黛瓦的民房。现在看到的是‘老爷爷书店’,它是老街上的网红店,曾多次被央视报道。书店斜对面,就是施家台门,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大家跟着我的镜头,一同走进去看看……”昨天,主播小王在抖音上直播吆喝,吸引了数百名网友线上围观。近日,关闭两年多的施家台门重新开门迎客,变身“书圣故里共富工坊”,集绍兴特产展示、街区商户直播、专业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身。

施家台门位于西街83台,穿过厚重的石框门,一块“绍兴市文物保护点”的牌子映入眼帘。走进台门内,虽然看不到传统的厢房、天井和主楼等内部格局,吧台、展柜和休闲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但圆形木柱、木雕廊檐、青石板地面等材料,依然充满老台门的传统韵味。“我们对内部格局进行了调整,装修上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台门的原生态。”现场工作人员说。

展柜上,摆放着香榧、茶叶等绍兴特产及衍生产品,如香榧曲奇、香榧榛子盐糖等。游客陈小姐对展柜上的一排冷萃饮品充满好奇。“这些冷萃饮品都是采用龙井、红茶和白茶等绍兴本土茶叶加工而成,瓶身精致可爱,可饮用也可收藏。”工作人员解释说。

在台门内,还有网格驿站、直播工作间等功能区域。书圣故里社区党委书记汤丽英说,书圣故里景区出圈后,节假日游人如织,施家台门的活化利用,能让街区商户和居民共享旅游红利。该台门之前是民俗文化体验馆,但利用率较低,这两年甚至没有开放。今年,诸暨的上英山福佑农场牵手老台门,与社区联手打造共富工坊。

“共富工坊是多功能空间,融入社区网格驿站建设,把社区服务前移到老街,为居民、商户和游客提供服务;展示和销售绍兴特产,让游客在老街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还为街区商户和居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邀请他们参与直播带货等,提升商户数字化经营能力,促进本地特色产品销售,实现商户增收、文化传播与社区共富的多重目标。”汤丽英说。

上英山福佑农场负责人王丽晴说,他们农场有香榧、茶叶等绍兴特产,之前一直在线上销售,此次牵手施家台门首次开展线下体验,向广大游客提供展示和品尝,期待带来更多流量,并带动街区商户和居民增收致富。

其实,施家台门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北面的共富工坊是其中一部分,面积200多平方米。南侧部分的大门位于笔架桥49号,石头框门上设有两扇木栅栏,敞开着可供游客参观。

记者从南侧门口进入台门,发现共有两进,第一进门屋,第二进是座楼,中间是天井,东西厢房位于两侧。与共富工坊之间,由天井相连,角落处有口水井。花格门窗、磉礅木柱、白墙黛瓦原汁原味,从格局到材料,完全呈现出传统台门建筑的风貌。

目前,南侧台门内居住了近10户居民,以施姓人家居多。今年70多岁的施师傅说,他在台门里出生、成家立业,至今未搬离过。台门是他的父辈们在新中国成立前购买的,并非最初的建造主人。购买后,一部分用于生产和销售锡箔,一部分用于施家人居住。年轻时,他曾在家族作坊里做过帮工。后来,锡箔业渐渐没落,家族作坊关闭。“北侧部分几经变化,但南侧部分一直保存较为完整,每天都有游客进来参观。以前墙壁上还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可惜年代久远,风化后难以辨认。”施师傅说。

我市文史爱好者祁瑞根说,从建筑风格看,施家台门是清代末期建筑,上世纪50年代时,施家宅邸一分为二,北侧部分收归国有,南侧房产以施姓后人居住为主。在绍兴锡箔业兴盛、文商旅方兴未艾等不同时期,施家台门曾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共富工坊带来更多人气和活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首席记者 王晓宏 文/摄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