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绍兴曾经有这样一位知府。他是赵宋皇室成员,出身相当显赫,为人却谦逊仁厚,乐善好施,并且临事机敏,颇有风采,曾两任绍兴知府,救济灾民,开发鉴湖,为绍兴人民谋福利。那么,他是谁呢?他在绍兴又有哪些政绩故事呢?
赵令詪(1099-1166),字君序,宋太祖五世孙,赵德昭玄孙。以父任补右班殿直。政和中召试,授从事郎。南宋初迁福州运判兼提点刑狱公事。升秘阁修撰,知台州,移知绍兴府。绍兴二十九年袭封安定郡王。隆兴初,同知大宗正事,知绍兴府。乾道二年卒,年六十八。
赵令詪第一次任绍兴知府是在绍兴二十七年(1157)四月至绍兴二十八年八月,在任一年零四个月。赵令詪将任绍兴知府时,时任绍兴府签判的王十朋特致书以贺,期盼其“符竹荐分,继刘宠一钱之誉。”“穷禹穴稽山之胜,窃效马迁;赋鉴湖秦望之奇,愿陪元稹。”希望赵令詪在绍兴知府任上,能像东汉会稽“一钱太守”刘宠那样清廉有为,能像司马迁、元稹那样文采斐然歌颂稽山鉴水。
赵令詪第二次任绍兴知府是在乾道元年(1165)二月至乾道二年七月,时间不足一年半,却政绩可观。话说乾道元年,浙东粮食歉收,大闹饥荒。浙东原任官员虽急于救灾,但食古不化,滥用春秋时期管仲所创“籍谷之谋”。由于施政措施不当,反而导致社会更加混乱。乡里地痞无赖乘机结伙劫取财物,弄得富家大族极度恐慌,不知如何应对,到处躲藏不及。结果有关“籍谷”的公文下发得越急,越无人敢来响应。使得饥民无食可取,或相继死于路旁,或相聚抢劫旅客。于是,乡下连白天都门户紧闭,闹得人心惶惶,唯恐不能自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朝廷派赵令詪知绍兴府,前往镇守安抚,救济灾民。他一到任,便首先免除“籍谷”之禁,出官仓之米,分别存于里巷之中,使聚众抢劫者散伙,而主动前往里巷就食。接着,杀鸡儆猴,逮捕为首作乱者二人,施以杖刑后再予以流放,如此人心稍安。然后,再晓以利害,劝谕籴米者,使其喜悦无后顾之忧,自愿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以共度时艰,故粮价遂低。
为更好救济灾民,赵令詪还上书朝廷,请求添置赈济场所,多备办草垫方便住宿停留,由政府负责为病患之人供给药饵,专差医生调治,并分派相应官员每日前往诸场所提调监督、考核检查等。宋孝宗下诏恩准:“如人数稍多,更令添加场所,依此赈济。”赵令詪还以一己之力,每月拿出俸银,散发给饥民以购买衣食,解决温饱问题,拯救百姓有数千人之多。他又命人收敛道旁遗骸,以防疾疫流行。
赵令詪在前任绍兴知府时,曾经打算开发鉴湖,因当时奉召离职而只得作罢。此番为安抚流民,他果断奏请开发鉴湖。宋孝宗恩准并下诏:“绍兴府开浚鉴湖,除唐贺知章放生池旧界十八余顷为放生池水面外,其余听从民便,逐时放水,依旧耕种。”因之前官吏对闸门疏于管理,启闭不及时,导致积水过多而动摇闸门。赵令詪便亲自巡行视察,进行科学治理开发,使得鉴湖安澜,旱涝保收。
由于赵令詪多管齐下,处置措施得当,流离失所之乡民纷纷回乡恢复旧业,境内逐渐恢复安定,饥荒危机得以解除。是年,浙东获得大丰收,郡人得以丰衣足食。
乾道二年(1166)七月,赵令詪因积劳成疾,奏请辞任绍兴知府,奉祠归乡。王十朋闻其致仕,特致信问候,认为其“公已去而不忘越,越人德公亦将终身而不忘。”赵令詪爱民如子,则民爱其如父母,这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