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位于东湖街道仁渎村的兴隆水产养殖合作社基地里,一架无人机正沿着预设航线平稳飞行,均匀地将饲料撒向水面。工作人员小心地将饲料倒入机舱,负责人何腾飞轻按启动键,无人机便开始作业。原本费时费力的饲料投放,如今变得高效轻松。
“这批‘太湖3号’青虾是今年2月投的苗,现在正是生长的关键时期。”何腾飞介绍说,“无人机一次能装40斤饲料,大塘飞两趟、小塘飞一趟就能完成投喂。以前人工投料,一趟下来腰酸背痛。现在一台无人机可以替代两三个劳动力,让我们真正从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这轻松场景的背后,是兴隆水产养殖合作社一场自我革新。该合作社在仁渎村已有十多年历史,过去以养殖罗氏沼虾为主。然而,近年来病害频发、养殖风险加剧,亩均效益持续走低,经营一度接近亏损边缘。为寻找一条更稳健、更高效的转型路径。今年,何腾飞投入30多万元,启动从“经验养殖”向“智慧养殖”的全面升级。转型的第一步,是引进来自江苏的“太湖3号”青虾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个头大、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势。
借着成功入选越城区2025年度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创建单位的契机,合作社对池塘进行了整修,把原本的斜坡变规整,池底修平缓,并铺设了先进的底增氧系统。这套设备如同为池塘装上“水下呼吸器”,通过从底部增氧有效改善水体环境,以应对一些突发极端天气,为健康养殖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无人机正式“上岗”,承担日常巡塘与投喂任务。
“我们这次参与试验的示范面积共100多亩。”何腾飞解释,在整个养殖周期,他们会系统记录示范池与对照池在饲料投喂、水质变化、虾群生长等方面的数据,直至年底起捕时进行产量与产值的综合对比。为保障示范基地顺利创建,区农水局还组建了专家团为基地提供专业技术辅导。
“太湖3号”成品虾体型明显大于普通青虾,单个个体能超出30%,市场价格更为坚挺,批发价在每斤80元左右。对于转型的成效,何腾飞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往每年购买罗氏沼虾苗需投入几十万元,而青虾可自繁自育,每年苗种成本仅需数万元,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加上青虾病害少、品质稳,以及用上更具科技含量的新设备,通过科学管理,预计亩均效益将显著提升。
何腾飞表示,未来合作社计划将新的养殖模式通过培训等方式向更多养殖户推广,共同探索一条“降成本、减污染、增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用科技手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记者 吴可蒙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