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5-10-20 12:28

来源:

故宫,走过那千难万险的岁月

周贇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读罢《故宫掌门人1925-1949》一书,脑海中冒出《光亮》中的这句歌词:“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软最无畏的你,用尽了全力,努力地去回应”,它是纪录片《紫禁城》的主题曲之一。

李煜瀛、庄蕴宽、赵尔巽、江瀚、王士珍、易培基、马衡……随着历史的嬗变,当年的这些故宫掌门人,逐渐隐入尘烟。然而,他们是绝不容被忘却的,因为他们是用尽全力守护人类最伟大宝藏之一的人。

1924年10月,末代皇帝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后,偌大一个文物宝藏该如何处理,刚刚步入现代世界的中国,一时间毫无头绪。逆产乎?文化乎?

这时候,一个极富洞见的人物出现了,他叫李煜瀛。他被邀请见证溥仪出宫;溥仪迁离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李煜瀛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留法俭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中国最早的勤工俭学,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先进文明。正是他,因为受到卢浮宫改为博物院的启发,最终促成了故宫博物院的诞生。

不得不说,当时国家的执行力并不弱。李煜瀛是在1924年12月底提出建博物院的动议。次年9月底,他召集清室善后委员会会议讨论博物院建设事宜。北洋政府非常支持这一方案,旋即予以批准。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便正式落成,李煜瀛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首任负责人,神武门上最早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就是他手书的。

1929年,当故宫博物院成立四周年时,李煜瀛在发表的讲话中说道:“希望故宫将不仅为中国历史上所遗留下的一个死的故宫,必为世界上几千万年一个活的故宫。”

诚然如此,溥仪迁离后,故宫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庄尚严《山堂清话》记载,工作人员于1924年首次点查故宫文物时看到的大内现状是:“每到一个院落都是蓬蒿满地,高与人齐。吾辈青年手持锹镐镰刀为点查的政府官员、教授开路。步入冷宫,寒气袭人,又无炉火,两足站地三至四小时,痛如刀刺。”

1926年,北京又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故,奉军及直鲁联军进入北京城。直鲁联军中的几名军官,竟带兵直闯神武门,指令故宫须腾出房间用以驻军。先例若开,将对故宫及其中的珍宝造成灭顶之灾。当时故宫第二任掌门庄蕴宽,直接向临时负责维持北京治安的赵尔巽、王士珍求助(赵与王则是之后故宫的第三与第五任负责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促成各路军阀发布了“故宫内永不驻军”的联合公决。

在宫苑老化与兵燹威胁之外,还有人在文化观念上绞杀故宫。即使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四年后,仍有激进者如当时国府委员经亨颐,坚持主张“皇宫是天字一号逆产”“研究宫内如何设备,皇帝的物事如何办,岂不是预备将来哪个要做皇帝,预先设立大典筹备处”,结论是“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万幸最后在马衡等人努力下,故宫得以维持。

但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外敌威胁之下,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中的珍宝南迁。

受命执行南迁任务的,是故宫第六任负责人易培基。当时故宫整理了共计13427箱又64包文物,分五批,历时四个月,送到了上海的租界中保管。押送这批文物的,是即将成为故宫第七任负责人的马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已全面接管故宫事务的马衡,在终于清点完成了南迁文物时,又接到了文物西迁的命令。这次迁徙,时间更为迫切,交通更为艰险,形势更为严峻。终于,在历时两年之久后,大部分文物陆续抵达四川。

值得铭记的是,在南迁与西迁这艰难的时刻,故宫竟多次组织了文物的国内外巡展。1935年,故宫精选一批文物参加了“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产生巨大反响;1940年与1941年,故宫文物又分别参加了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的中国艺术展览会。可以说,故宫在最艰难的时刻,用艺术交流的方式沟通国际,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为抗战做出了独特贡献。

1942年,在重庆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会”。1943年,在重庆举办了“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书画展览会”。其中,东晋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唐代卢鸿的《草堂十志图》,宋代范宽的《群峰雪霁图》,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最具价值的珍品,都一一向国人展示。《中央日报》对1943年那次展览的赞誉是“伟大的民族艺术遗产”“活生生的中国艺术史”,是“从帝王的书房里解放出来”“又从日寇的觊觎下抢救出来的伟大民族艺术遗产”。而这次展览更为重大的意义,则如马衡所言:“结果不独在阐扬学术与国际声誉方面,已有相当收获,即于启发民智、增进一般民族意识,亦已有影响,成效颇彰。”

“一片鳞一寸心,故事飘摇我不忍听;人守礼心守静,悠扬古琴弹君子心”——这是《天地龙鳞》中的一句歌词,也是纪录片《紫禁城》的主题曲之一。浏览《故宫掌门人1925—1949》“图说”部分的老照片,我不禁泪下。经历了数任掌门人的坚守,老照片里的故宫活到了新中国,活到了今天,而且活得更好了。古人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坚守于动荡和烽火年代的故宫掌门人,真可谓君子也。

作者系北京读者。

四十年磨一剑  铸就家国史诗

许铎

从1981年茅盾先生捐赠稿费、1982年第一次评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开始,这个奖就设定了一个规矩:只奖励在世的作家,倘若作家在评奖期间去世,即便有遗珠之憾也爱莫能助。

唯一的例外,是徐兴业老先生的《金瓯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1年评选,他1990年去世。然而,评选委员会还是决定授予《金瓯缺》,只是增加了“荣誉奖”三个字以示区别。

《金瓯缺》,总字数120余万,共分四卷,全景式书写两宋之交的历史。上有宋、辽、金的统治者,中有文臣武将,下有市井百姓;书中场景,有皇宫后庭、村镇州府、勾栏瓦舍、寺院庙宇;书中故事,既有宫廷斗争、权臣弄权,更有战场金戈、外交风云、英雄壮志、赤胆忠心,宏大处纵横捭阖,细微处儿女情长,读之时而令人血沸气促,时而催人潸然泪下,时而惊叹作者对官场规则的捕捉,时而惊叹其对历史规律的洞察……

最可宝贵的,作者在宋代文化的风光无限被无上崇尚、反复书写的背景下,加入边患、战争、武官的作为、文武官员的纷争……补足宋朝历史书写的短板。而且,摒弃大汉族主义的视角,平等书写汉、契丹、女真的民族传统和民族英雄。严格秉承大事不虚、细节考证不虚的历史小说传统。

徐兴业是绍兴人,他的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从1938年开始酝酿,到1985年出齐四卷,历经四十余年,跨越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这部作品的诞生与作者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息息相关, 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增添力量。

然而,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徐兴业经历了被错批为"右派",遭遇火灾、手稿尽失等挫折。1957年,他的妻子周韵琴因父亲病重出国,从此再未归来。徐兴业拒绝了妻子让他出国的要求,坚定地表示:"我写的是中国的小说,是写一部旨在激发中国人民保卫自己国家的小说。我的主要的读者是中国人,我的写作的土壤在中国,我离不开我的祖国。"这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创作的执着信念,支撑着他在艰难环境中坚持创作。

直到“文革”结束后,徐兴业才写完这部书的前两卷。1980年,徐兴业凭前三十多年打造好的情节,将这部长达120万字的历史小说定稿,并取名为《金瓯缺》。

"金瓯"通常用来指代国土完整、疆域牢固,而"金瓯缺"则寓意国家山河破碎,这一书名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值得一提的是,徐兴业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也体现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为写《金瓯缺》,在历史著述中钩沉稽误,广考博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使《金瓯缺》在文学价值之外,还具有了一定的史学价值。

第一卷主要描写了宋、辽、金之间的战争。大战前夕,北宋统治者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出兵巡边,就可以逼辽称臣纳贡。不料契丹(辽)民族英雄耶律大石利用宋军弱点,发动闪电般的攻势,一举击溃宋军防线,大败宋军统帅刘延庆。宋王朝为了粉饰太平,只得以重金从女真(金)人手中赎回燕京空城。

第二卷继续展开情节。金兵分两路南下,直指东京。军民们投入了气壮山河的东京保卫战。结果,金兵还是攻占了汴京。书中穿插了抗战派将领马扩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父亲、侄儿战死;爱妻于难产、流产中受尽痛楚;马扩本人殚心竭力以图救亡,却遭陷下狱。

第三卷写东京陷落后,北宋灭亡,徽、钦二宗及宗室被俘北迁。北行道上,徽宗感赋《宴山亭》,恰好成为他本人及其王朝的挽歌。本书正文以马扩留下老母、爱妻为人质,率随从奔五马山抗金为结束。

第四卷的尾声概述了此后十多年中的政局和战局,最后写马扩潜入金军占领区,探望身为女奴、已病入膏肓的妻子亸娘。亸娘临终前犹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瓯无缺而抱恨终天。

《金瓯缺》的主题思想深刻而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关切,更有对未来的期望。在很长一段时间,著名大学的历史系都把《金瓯缺》作为课外必读书。

作者系北京读者。

作者: 编辑:王春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