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位于谢塘镇晋生星片场的“晋生书屋”迎来一群“小小文化传承人”。在电影导演谢晋的光影世界,孩子们感受社会历史变迁,接受特色文化熏陶,体悟民族精神传承。这场生动的研学活动,正是上虞图书馆主办的“青春上虞行 书香walk游”城市书房研学游系列活动的缩影。该活动以城市书房网络为载体,深度融入各地特色文化体验,着力打造沉浸式文化研学新场景。
自2019年起,我区全力推进“书香上虞”建设,已陆续建成24家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新型阅读空间网络。2023年,又创新推出全民阅读数字地图——“上虞书香walk游”微信小程序及同名打卡集册活动,成功吸引更多市民走进书房、亲近阅读。2024年8月,区人大审议通过《关于传承创新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全面提升“青春之城”文化力的决定》,明确推动孝德、瓷源、东山、春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物化、活化与转化。在此背景下,“上虞书香walk游”2.0版本——城市书房研学游项目顺势落地,成为传承地域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力的重要抓手。
深挖地方特色 筑牢文化根基
上虞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为城市书房研学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素材。作为越窑青瓷发源地,曹娥江畔的窑火燃烧1700余年,铸就“瓷之源”的历史地位;作为“孝德之乡”,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到孝女曹娥投江救父,孝道早已融入城市基因;谢安“东山再起”、梁祝“英台故里”的传说,夏丏尊、竺可桢、谢晋、徐光宪等先贤的事迹,更让这片土地成为文化滋养的宝库。
这些文化印记从城市书房建设之初便深度融入——从书房命名、空间设计,到内饰布置、服务运营,处处彰显上虞特色。“上虞书香walk游”数字地图中的书房视频,更以直观形式展现书房文化魅力。截至目前,上虞图书馆秉持“文化为根”理念,已完成25个研学游项目手册编印,坚持“一馆一游”定制化打造,将上虞“4+X”地域特色文化与新型阅读空间深度融合。以“阅读即生活”为核心理念,让书房成为解码上虞文化的窗口,为读者带来沉浸式体验,既加深了市民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也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
创新组织模式 释放机制活力
上虞图书馆以“全民阅读”为核心目标,探索出“一馆牵头—多方共办”的活动组织模式。项目初期,由图书馆牵头,利用2024年暑假率先开展“红漫竹乡 笔绘峥嵘”红色陈溪、“光影童年 寻迹大师”谢晋电影等标杆研学活动:在陈溪乡,参与者参观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在“竹隐间”城市书房重温烽火岁月,并用连环画描绘战斗场景;在谢塘镇晋生村“谢晋故里”,大家寻访电影大师的传奇人生,了解电影拍摄道具、场景与流程。
随着项目推进,全区逐步建立“图书馆主导+第三方执行+学校(团队)参与”的三方协作体系:图书馆负责“研学游活动菜单”整理与派单,各城市书房按需点单,第三方运营团队承担项目实施核心工作,学校、部门单位、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完整项目闭环。这一模式不仅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更吸引民众从“单一借阅”向“文化体验”延伸,推动上虞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在课程开发方面,上虞图书馆创新采用“基础模板+自主创新+多元主体献策”的开放式模式。对已汇编的研学课程保留更新空间,联合运营方及社会资源进行适应性改造,遵循“文化为核、社会共建”理念,持续挖掘地方文脉、鼓励创新创造,更新研学项目库,构建可持续的研学游生态。
落实宣传推广 加强品牌建设
作为“悦读·越青春”书香建设品牌下的重点IP,“青春上虞行 书香walk游”着力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通过计划组织城市书房研学游项目案例评优活动,鼓励学校及社会团体围绕书房与周边景区开发案例,年底开展优秀案例收集与展示,激发各方参与热情。
同时,上虞图书馆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制内容”的立体化传播矩阵:对已开展的研学活动进行多渠道宣推,扩大社会影响力;自主制作研学游宣传片《走读浙江——上虞先贤的经纬人生》,以馆藏古籍《日知录》为视角,串联夏丏尊、竺可桢、谢晋、徐光宪四位先贤对应的城市书房与纪念馆,通过“走读”形式缅怀先贤,全景展示研学路线,帮助市民深入了解项目价值。
如今,城市书房研学游已形成“研、学、游”三位一体的新型模式:以阅读与实地感受为“研”,让读者触摸文化肌理、探寻历史根源;以专业老师趣味课堂为“学”,促进参与者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提升;以“游书房、游景区”为“游”,营造轻松体验氛围。这条“上虞书香walk游”特色线路,正让“边读边学、漫游心灵”成为现实,为上虞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