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虞水处理公司工业污水处理线。
一边是黄酒企业被高浓度废水处理成本高所困扰,一边是污水处理单位需采购大量商用碳源而发愁,这两条原本平行的“烦恼线”因一场绿色变革而交汇。
10月14日,上千吨来自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的生产废水通过差异化协议纳管方式进入上虞区水处理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污水收集管网。“这里面混合着制作黄酒产生的高浓度米浆水。你别小看,在我们公司它可抵得了真金白银。”公司总经理许江军向记者解释。
上虞水处理公司日处理污水20余万吨。为确保出水总氮指标稳定达标,企业需要用到生物脱氮工艺,即给生物脱氮的微生物投喂大量碳源,以此提高污水中的碳氮比,达到净化目的。“光是外购商用碳源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许江军说。
另一边,作为绍兴历史经典产业的黄酒企业,每年酿造过程中要产生大量富含有机物的米浆水。而这些被废弃的米浆水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达数万毫克每升,可生化性极好,是理想的潜在碳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缺乏相应通道,那些高浓度米浆水只能由企业自行处理,每年成本达350多万元,压力不小。”女儿红副总经理郑一鸣说。
转机出现在2021年。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国家、省关于减污降碳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低碳零碳化发展模式。当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入选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名单,两年后被列入生态环境部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成为探索绿色转型的“国家队”成员。
为推进这场“国字号”改革,上虞方面率先出台关于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其中一项关键任务,正是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探索特定行业企业废水碳源综合利用,明确到2025年底,全面建立企业污水协商纳管机制。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政策通了,路径明了。今年5月,《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生产废水作为碳源利用可行性报告》通过专家评审,成为省内首个黄酒行业废水资源化利用项目,标志着女儿红与上虞水处理公司之间的“强耦合”真正从愿景变为实景。
不久,女儿红完成厂区内废水收集与输送设备的全面改造,一条直送污水厂的“碳源专线”被正式打通。8月26日,未经复杂生化处理、仅经过科学调配的黄酒生产废水——混合着高浓度米浆水与其他冲洗水的“原汤”,首次通过专管成功输送至上虞水处理公司的调节池中。
据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透露,双方通过合作,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200余吨,大大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和碳源采购成本。
事实上,这也是黄酒产业在探索绿色转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市黄酒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绍兴作为“黄酒之都”,黄酒行业规上企业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占全国的42%和59%,在全国黄酒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废水变碳源”的实践,不仅破解了生态治理难题,也为传统酿造行业探索出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路径,为全国同类产业提供了“绍兴样本”。
一“瓢”米浆水的“升值”,折射出的是我市减污降碳的系统性革命。截至目前,全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省级试点市、县全覆盖,累计创建省级试点园区7个,推动建设女儿红生产废水作为碳源利用、印染污泥基生物质成型燃料减污降碳综合利用等10大标杆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38.61亿元,年减排废水约135.43万吨、固废121.56万吨,降碳60.04万吨,产生年经济效益约18.56亿元。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