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苇受邀来到绍兴图书馆进行“诗路与丝路的文学表达”为题的文化讲座。江南古城的流水潺潺与大漠边疆的驼铃声声交汇,这场独特的文化盛宴引起了不少关注。

“诗路”与“丝路”是最为璀璨的文化脉络
沈苇首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入——1987年,二十出头的他在浙师大毕业后第一次到绍兴,在咸亨酒店门口留念合影,第二年秋天,他坐四天三夜的绿皮火车进疆,直到2018年返回故乡,在新疆生活工作了三十年整,形容自己当时如鲁迅那般“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诗路”与“丝路”正是中国文明史上两条最为璀璨的文化脉络,而且它们从未真正分离。沈苇在现场为大家打通这两条看似平行的道路。他揭示,丝绸之路上不仅流通着货物,更是思想、文化、宗教的传播之路,甚至离江南万里之遥的新疆有着江南地貌,伊犁也被誉为“塞外江南”;而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吟咏,其视野与胸襟,也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
何为诗路?诗路是“诗之路”,是江南自然魅力和人文精华之所在;也是“水之路”,沈苇用自己的最新力作《水上书》解读江南水脉串连起文脉、史脉,连通江河湖海、群山平原、山魂海魄。四条诗路中,“浙东唐诗之路”由新昌的竺岳兵先生在1993年提出来,虽不是以水脉命名,但也包含了剡溪等河流。《全唐诗》2200多位诗人,到过浙东的有451人,占五分之一,写浙东或与浙东有关的诗作1500多首。绍兴更是其中的“文化明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郊的《越中山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沈苇表示,浙江不仅有诗路,与丝路也有很有关联,如浙江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发源地与枢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已通过海路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进行贸易,出土的青铜器、原始青瓷印证了早期海上交流。还有湖州东郊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距今4200年的绢片、丝带和丝线,是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丝绸文物。湖州城里还有骆驼桥、黄沙路,南浔区练市镇还有波斯堰村,虽没有明确考证,但令人充满文学化的西域联想。
同时,江南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是文化单一性的同义词,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丰富性。“特别是绍兴,绍剧如同‘南方秦腔’,那种高亢、铿锵的力量感,与西北秦腔媲美,毫不逊色。从绍剧想到越王卧薪尝胆,想到鲁迅等现代的‘硬骨头’,都代表了绍兴文化中‘刚烈’的一面,再加上绍兴又有江南美景,还有宋文化的精美、雅致——一种‘柔’,构成了绍兴文化的‘刚柔并济’。”沈苇表示巨大的反差,构成了江南的张力,或许江南还包含了“非江南”“不江南”等,江南之下还有“另一个江南”,同时盛赞绍兴是浙江地级市中的“人文老大”。
“诗路”需要立体多样化的当代表达
颇有趣味的是,讲座中,沈苇用摄影、绘画、AI音视频、诗电影、诗动漫等众多创新的方式向大家展现了丝路与诗路具体化的生动场景,让诗歌与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诗路’召唤着当代行吟和当代表达,以新诗之‘新’赓续古老诗路之‘诗’,形成新的‘地方性知识’,将现代性的‘无地方’重塑为心灵栖息的‘地方’。古诗很伟大,是我们的传统,但我们不能以为读读古诗、穿穿古装,就复活了诗路。必须有今天的创造,用新诗与传统形成呼应,通过诗歌辨认我们这个时代。”沈苇告诉记者,写作上的“南北融合”,既是“地域跨越”,更是“文化混血”。同时,他也提醒各位青年写作者:“文学土特产”式的写作、“诗和远方”的消费主义写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呼唤着立体的、多样化的当代表达,地方作家可以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生活体验找到小切口进行写作,文学上需要一种“立体的表达”,一种跨文体、跨文化和“超文本”的写作和探索。
现场气氛格外热烈,不仅有来自绍兴各地近十位青年诗人前来汲取文化能量,还有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学生们、年逾古稀的老人等各个群体读者、文化爱好者被讲座内容深深吸引。最后,沈苇还向绍兴图书馆赠语“魅力诗路,人文绍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文其 编辑:姜京和
